太空裡「吃東西沒味道」太慘! 古早太空人全靠營養膏過活
文/阿雜
這次要聊聊太空美食啦~(講得好像我吃過一樣)。
大家都知道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太空人是阿姆斯壯,那工作繁忙的他們都吃些什麼食物?過去的太空人跟現在的太空人在飲食上又有什麼差別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空人的飲食蘊含了許多食品科技/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一、太空食物不簡單
其實太空人的飲食包含了許多食品科技在裡頭,先來了解太空的環境吧!
太空缺乏重力,因此體液流動的方式會和平常不同,會以地球上未曾見過的方式,由身體核心和四肢流入頭部,大約就像頭下腳上懸掛一段時間的感覺(感覺就是更容易水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空人通常會感受到他們所謂的「查理.布朗臉」(Charles Brownface),臉因多餘的液體而腫脹起來,除了看起來傻呼呼的之外,還會造成鼻塞,使進食像感冒了一樣毫無味道。他們一樣可以感到五種基本味道,只是香氣大幅減少,因此也喪失了風味。」
▲太空人若攝取高量的鹽,可能會造成身體水分滯留及其他健康問題。/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為什麼沒有香氣食物不好吃,想必大家都很有經驗,多數人在搭飛機時都會覺得飛機餐不好吃或是沒味道,那是因為當飛機飛到3萬英尺(約9,000公尺)的高空時,我們的味覺和嗅覺會隨之發生變化,鹹味和甜味的識別能力會下降。
尤其機艙濕度像沙漠一樣低,感知氣味的鼻黏膜也會失靈,試試看捏著鼻子或感冒時吃巧克力,只有味如嚼蠟能形容呀!因此有些飛機餐會加重調味,添加多一點鹽分或鮮味以增加可口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可憐的太空人不能這樣高鹽飲食,若攝取高量的鹽,可能會造成身體水分滯留及其他健康問題,所以太空餐不只不能更鹹,反而還要減鈉!
因此太空食物的發明者們責任非常重大,不只研發出來的食物要營養健康,要多樣化又不能讓太空人們吃到心情太差(他們遠離親人又隨時都處在低度的緊張壓力下,對餐飲有非常大的期望,各位異鄉遊子們一定能了解)。
還有被許多環境要素限制:例如包裝要精簡,因為機艙內寸土寸金無法存放體積龐大的食品、不能產生屑屑,可能會破壞機器、必須在不能高溫加熱的情況下也能食用……等等。
▲太空食物的發明者們責任非常重大,研發出來的食物要營養健康、要多樣化又不能讓太空人們吃到心情太差。/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二、太空食物的發展
太空食物主要可分為幾個年代,最早在1960年代,那時的太空食品老實說只是滿足了馬斯洛需求理論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能吃得溫飽就好。
多數是管狀的軟膏食品,要吃的食物像牙膏一樣擠出來(感覺好難吃),或是壓縮食物及乾燥後能加水軟化的復水食品(Rehydratable Food),可喜的是因為技術問題當時的太空任務時間都不長(15分鐘~14天),所以太空人只要忍受短時間就好。
▲太空人食物漸漸多樣化。/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1970年代時發現太空人帶上去的食物常常產生剩餘,因為他們都不太吃所以營養也有點不良(看來不管是地上爬的小孩子還是天上飛的太空人都會挑食哈哈),所以漸漸發展出更多附餐增加食物的多樣性,例如罐頭食品或是水果蛋糕跟果乾之類的(蛋糕當然也是處理過的~)。
1980年代,這時的太空任務更複雜搭乘的也是太空梭了,有時飛行會長達一個月,所以發展出了太空廚房,食物有更多調理可能,還能保證一個禮拜吃的不會重複呢!
▲不同地區的太空人都有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21世紀後現在的太空人吃得好非常多了,什麼冰淇淋(當然也是乾燥過的)或是米飯都能吃到,也因為更多國家都開始發展太空技術,不同地區的太空人都有自己喜歡吃的。
例如日本太空人帶了泡麵跟壽司上去,韓國太空人帶了泡菜上去(如果台灣有太空人會帶什麼上去呢?我要帶小泡芙)。
▲日本太空人帶了泡麵跟壽司上去,韓國太空人帶了泡菜上去。/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題外話:
大家不要小看人對吃的執著呀!
曾經有個太空人因為太想吃鹹牛肉三明治了,所以在1965年的雙子座3號任務中偷帶上太空船,還掏出來跟他的夥伴分享這個「人間」的美味,最後被罵了一頓(因為麵包屑會在艙內四處漂浮,可能導致嚴重的破壞)。NASA還為此開了一個大型會議討論如何處理這次事件,因為NASA甚至不知該如何處置他……
他就是楊格(John Young),美國航天史上生涯最長、執行任務最多的太空人之一(他於2018年初去世,享年87歲)。
▲楊格(John Young),美國航天史上生涯最長、執行任務最多的太空人之一。/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