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隱少女》打敗迪士尼!日本票房破2.5億美元 執行長訪吉卜力:這叫工作室?
文/鈴木敏夫(吉卜力工作室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兼製作人)
譯/鍾嘉惠
(※宮先生為本書作者鈴木敏夫對宮崎駿老師的簡稱。)
「小工廠」吉卜力—《神隱少女》打敗迪士尼
據說,去年迪士尼的麥可·艾斯納(Michael Dammann Eisner)執行長觀賞《神隱少女》時,一舉一動都令工作室上下一片譁然。一是聽到艾斯納是第一次看日本的動畫長片,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另一個是,艾斯納以任何電影都只看五分鐘出名,可是看《神隱少女》時,他一直坐到最後,沒有離席。而且結束後還說了一句「不懂」(笑)。他不能理解,何以這部片子在日本能吸引兩千三百萬人觀看,創下二·五億美元(三百億日圓)的票房紀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迪士尼集團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長期掌握動畫電影的最大市占率。不僅是動畫,包括一般電影、電視和網路,全都被納入旗下。福斯、華納及迪士尼三大集團瓜分了世界軟體的大半江山。
唯一一個讓迪士尼動畫電影無法在票房成績上奪冠的國家就是日本。在他們看來,日本的市場明明應該有兩倍、三倍的空間,但就是不順利。
因此,迪士尼和夢工廠接二連三提議,想要和製作《魔法公主》、《神隱少女》的吉卜力工作室聯手製作電影。可是,我們現階段並沒有這樣的打算。為什麼呢?因為在創作方面,雙方的生活、風俗、習慣都相差甚遠,做法也差異過大。而且,要創作好的作品,小公司絕對比較有利。
去參觀迪士尼的工作室就會知道,那根本不叫工作室,而是間巨大的工廠。聽說有段時期光是技術人員就有一千人以上。相對於此,吉卜力只是間從製作到庶務全部合計一百八十人的小工廠。今年春天,迪士尼製作部門的最高負責人迪克·庫克(Dick Cook)來到吉卜力。這是頭一次有如此身分地位的人造訪吉卜力,我們帶他參觀了工作室,他十分驚訝:「啊?就在這麼一點大的地方製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雖然規模差很多,但實際的動畫製作作業並無太大不同。決定性的差異是在企畫之前的準備階段。
▲跟迪士尼比起來,吉卜力只是個不到200人的小工作室。(圖/翻攝自IMDb)
酒店話題成了無臉男的靈感來源
比方說,如果迪士尼要製作動畫長片,決定權在誰?不在導演,也不在影片打出的現場製作人身上。決定這大方針的是被稱為製片廠最高負責人的全權製作人。剛才提到的迪克·庫克即握有動畫、一般電影和電視影集所有企畫的決定權,擔負全部的責任。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方針一決定,片廠負責人聘請的現場製作人就會找大約十個編劇寫劇本。片廠負責人看過之後,圈出各個劇本有趣的部分,再另外交由數名編劇,請他們寫成一個劇本。另一方面,角色的開發也同步進行中。這部分也是動用五、六名動畫師,要求他們畫出各式各樣的人物。就這樣,一部電影前置作業所投入的人力不下一百人。光是準備期就要兩到三年,費用也是以數億日圓計。
反觀吉卜力就省錢多了。快的話,宮先生(宮崎駿導演)和我聊天時突然提出:「鈴木兄,下一部要做什麼?我有個《神隱少女》的構想。」我聽了回答:「挺好的啊!」然後就結束(笑)。而且,將企畫做成劇本提綱、繪製意象圖,這些工作也全是宮先生一人包辦。準備期間不到三個月。
我和宮先生幾乎每天都會聊差不多一個小時,大部分都只是閒話家常。也曾經聊到五、六個小時之久。那有時就會成為企畫的開端。
《神隱少女》也是如此。最近,宮先生一臉正經地告訴我:「那靈感來自鈴木兄的酒店談話喔。」我不記得有這回事,於是反問:「那是什麼?」
我認識一個朋友非常喜歡酒店,好像是我覺得他的分析很有趣,便告訴宮先生的樣子。他說了什麼呢?他說來酒店工作的女孩,真要說的話,以個性內向的女孩居多。她們在為了賺錢,想辦法與男人應酬、聊天的過程中,才漸漸學會原本不擅長的人際交往,重新恢復生存能力。他還說,客人也是一樣,那裡是不善與人打交道的人花錢學習人際交往的地方。
《神隱少女》中,無臉男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喜歡上在澡堂工作的千尋,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而大鬧澡堂。據說那靈感就來自這段酒店談話。
聽到他這麼說的我根本不記得這件事,倒是再次對宮先生這人佩服不已。因為他從那段談話想出了「三百億日圓的故事」(笑)。這在參與者實在眾多的迪士尼,恐怕怎麼也無法做到吧。
▲無臉男的靈感是來自酒店話題的閒聊。(圖/翻攝自IMDb)
目前,吉卜力工作室已與迪士尼簽定海外發行合約。若以日本作比喻,就等同於在東寶或松竹所屬戲院上映。這種做法比較省事。
迪士尼雖然在做生意上非常成功,但老實說,我覺得迪士尼本業的動畫作品萎靡不振。雖然有《玩具總動員》和《怪獸電力公司》這類賣座的作品,但那些與迪士尼固然有合作關係,卻是約翰·拉薩特(John A. Lasseter)領軍的皮克斯公司的作品。拉薩特連續推出四部作品,棒棒安打,分別創下一·五億美元到三·五億美元的賣座佳績。目前在好萊塢的聲勢已在史匹柏之上。
迪士尼的動畫本業為何萎靡不振呢?我認為是因為它漸漸失去時代性之故。一九九○年前後,迪士尼以傑弗瑞·凱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為中心,接二連三推出《美女與野獸》、《小美人魚》或是《阿拉丁》這一類作品,那時期的迪士尼很有趣。為什麼呢?因為那些作品具有時代性。
這些作品全部在經典故事中找題材。主題幾乎都是歧視問題和克服歧視。現代的話,雖然不容易真實地刻畫出那樣的內容,但仍不失為具有威力的主題。他們將那些主題經過包裝之後再拿來用。另外一點是以女性為主角。例如《美女與野獸》就是從女性的角度描寫。若問這三十年間女性和男性何者有巨大轉變,答案絕對是女性對吧?迪士尼讓我見識到,要以女性為主角,用現代的眼光重新詮釋經典故事就是這個樣子。
我喜歡這時期的迪士尼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會研究宮崎的動畫。要用動畫表現垂直移動、從畫面深處來到面前的移動本來就很困難。華特·迪士尼深知這一點,所以以往至今的迪士尼動畫向來只有水平移動。挑戰做垂直移動的是高畑勳和宮崎駿。研究過高畑和宮崎的作品後,迪士尼動畫中的垂直移動一下子增加許多。我觀賞《鐘樓怪人》便發現許多場景幾乎都和《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一樣(笑)。
不料這幾年因為製作預算膨脹,每一部都變成「超級大作」。《魔法公主》、《神隱少女》的製作費超過二十億圓被說成大作,可是《美女與野獸》時期,一部動畫長片的製作費就大約三十億圓。到了二○○一年的《亞特蘭提斯》,竟然飆高到一百三十億圓。花三十億圓製作的時期比較健全,不是嗎?我懷疑增加的一百億圓並沒有被善用在作品上。
▲第士尼賣座的作品幾乎都是3D動畫。(圖/翻攝自IMDb)
現在,在美國賣座的動畫作品全部都是3D動畫。甚至有人說一般的平面動畫已經不行了。那我們看日本也是這樣嗎?我覺得不能這麼輕易論斷。
這是日美文化的差異,美國不論是3D動畫還是平面動畫,一開始都會先做角色的立體模型。從各個角度拍攝那些模型,再製作畫像。然而日本的做法完全不同。雖然多少有點忽視透視法,但外觀上會強調令人感覺舒服的線條。歪曲變形,層次又不分明的話,觀眾不會滿意。想要製作經得起日本人鑑賞的3D動畫,恐怕會非常辛苦,費用大概會是現在的數十倍吧?
其實,將日本人喜愛的變形做得最徹底的就是《神隱少女》。宮先生照著自己看了覺得舒服的樣子一個勁兒地畫自己想畫的東西。我想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被日本的觀眾接受。但不知為什麼國外也有人讚賞,還在柏林影展上獲頒金熊獎。老實說,我想不太通這件事。九月二十日起《神隱少女》就將透過迪士尼的發行在美國公開上映,我非常好奇觀眾會有什麼反應。
作者:鈴木敏夫
譯者:鍾嘉惠
本文由 台灣東販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