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政治粉為何喊「去死吧?」 多國研究:憤怒是最容易擴散的情緒
文/P.W.辛格、艾默生.T.布魯金
「當我們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夠多的時候,往往會傾向於以情緒代替思考。」
美國作家艾略特(T.S. Eliot)當年正絕望於文學評論的式微,這全拜19世紀「大量的知識累積」所賜。不過,他的話在21世紀更加適用。在社群媒體中最受人關注的內容,不是能夠引發深度討論或擴展觀者智慧眼界的內容,反而盡是會翻攪情緒的內容。娛樂、震驚和憤怒,會決定一則資訊透過社群網路傳播的速度和距離;或者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標記為「LOL」(笑死我了)、「OMG」(我的天啊)或「WTF」(見鬼了)的內容。
這類感受產生的「激動」,並非感性的那種(至少不是經常如此),而是讓人心跳加速,身體充滿能量之類的感覺。激動可以是正向積極或負向消極的。一個小嬰兒手舞足蹈、政治人物挺身捍衛自己的信念、身障男子被搶與被毆打的故事,以及討厭的航班延誤,都是大家可能在自己的人際網絡裡關注與轉寄的內容。有項進行十年的心理學和行銷研究,以數萬名社群媒體使用者為研究對象,得出同樣的簡單結論:涉入的情感越強烈,它被瘋傳的機率就越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還有更進一步的發現。2013年,中國的數據科學家針對微博上的對話,做了一項深入研究,分析在20萬名使用者當中傳播的7,000萬則訊息,發現透過社群媒體,「憤怒」是流傳最快與最遠的情緒──其他情緒甚至都難以匹敵。研究人員直截了當的總結說:「憤怒比喜悅之類的其他情緒來得有影響力。」因為社群媒體的使用者會聯繫到相當多與自己抱持一樣想法和感受的人,光是一個憤怒的狀況,就可以像野火一樣飛快蔓延一個網路社群。研究人員提到:「透過社群連結(social ties)傳遞的憤怒情緒,可以促進相應的新聞傳播,並加速形成輿論和集體行為。」先前不生氣的人,見到周遭人如此憤怒,就會傾向大幅發表意見,並跟著憤怒。
▲憤怒比其他的情緒更有更有影響力,更容易讓人發表言論。(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1年後,有一項更大規模與狡猾的研究證實了憤怒的力量。數據科學家和臉書合作,在1週內操縱將近70萬名使用者的動態消息,而這些「參與者」完全不知情。針對某些人,研究人員增加他們接觸正向積極故事的數量;對其他人,則是增加負向消極故事的數量。在兩種狀況下,臉書的使用者各自都會改變自身的行為,去配合他們看到的新表象現實,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振作奮發或更憤怒。但在身處負向消極的動態消息的人當中,這種影響最顯著。科學家稱它為「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這種透過社群媒體的情緒傳播,一點都不像病毒的傳染。「在沒有人際間的直接互動之下,就發生情緒感染了,」這些科學家表示:「而且完全沒有非言語的暗示。」光是持續看到重複的喜悅或憤怒訊息,就足以讓人自行感受到這些情緒。
憤怒依然是威力最強的情緒,有部分原因在於它最具互動性。隨著社群媒體使用者找到表達(或利用)憤怒的方法,他們會創造出全新的內容,然後透過同一個系統發表這些內容,引發一連串火上加油的憤怒。當一個問題有兩個面向時(絕大多數是如此),它就可以像是一部憤怒的永動機(perpetual-motion machine,譯註:一種機械設計的概念,指不需從外界輸入能源、能量,或在僅有一個熱源的條件下,便能夠不斷運行且對外做功的機械)。舉例來說,伊斯蘭國生動的網路宣傳,發揮雙重的作用;它不僅在西方國家引起一陣又一陣的震撼和憤怒,也會驅策出一股反伊斯蘭國的狂暴還擊,伊斯蘭國便可以利用它激起新成員的全新憤怒和決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憤怒未必是壞事。畢竟,在社群媒體的年代裡,幾乎所有已經嶄露頭角的政治活動,都是利用憤怒的力量來達到出頭的目標。有時,社會運動家為了爭取更好的政府政策,利用單一且病毒式瘋傳的要素當成他們奮戰的口號,這些要素可能是2011年中國浙江的致命火車出軌事件、2017年倫敦一棟公寓建築的大火,或者2018年佛羅里達州帕克蘭(Parkland)的校園槍擊事件。有時候,其目標是社會或種族正義。
▲憤怒的情緒渲染有的時候也不一定是壞事,有的時候是為了社會或種族正義。(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2013年,艾麗西亞.加爾薩(Alicia Garza)在她的臉書頁上發布一則熱血沸騰的訊息,內容提及警察槍擊非裔美國人。她用一句簡單的重點當結尾:「黑人同胞,我愛你們,我愛我們。我們的命也是命。」接著就有位朋友在他的臉書頁上轉貼這則引起共鳴的訊息,並加上主題標籤#BlackLives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這則訊息迅速瘋傳,激起一個新型態的民權運動,結合了1960年代的激進主義與21世紀的媒體平臺。才幾天的時間,「黑人的命也是命」從一個單純的主題標籤,演變成全國性的抗議運動,這些在網路籌劃的抗議,成功遊說了許多地方與州級的警察進行改革。
但更全面的大局是殘忍可怕的。如果注意力是網路上最重要的事情,那麼就像我們在前面章節所見,厚顏無恥的自我推銷者將會不顧一切的去贏得注意力。而在增加和留住一名閱聽眾方面,憤怒實在太有用了,因此這些尋求迅速爆紅名聲和權力的人,就會有各種理由引發論戰,並採取極其極端的立場,透過煽動他人的憤怒獲得酬賞。《星際大戰》裡有智慧的尤達大師(MasterYoda)說:「憤怒帶來仇恨;仇恨帶來苦難。」而且這個苦難會導致黑暗面(Dark Side,按:此處借用星際大戰的詞彙:原力黑暗面,使用黑暗面力量的人會從他們的一些情緒,如恐懼、憤怒、仇恨、熱情和侵略性中獲得力量)產生─也就是網路俗稱的「網路酸民」(或網路小白),他們的行為等同於「引戰」(trolling)。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網路酸民的英文「troll」(巨魔)會令人聯想到埋伏在橋下的野獸意象,以及追溯至北歐的傳說,但它在現代網路的用法實際上源自越南戰爭。當時美國的F-4幽靈式戰鬥機(F-4Phantom fighter)會在北越據點附近的上空徘徊,以此嘲弄對方。如果急切、沒經驗的敵方飛行員中圈套,進而採取攻擊時,那麼美國優秀的戰機就會突然開始行動,一流的射擊手會執行任務擊落他們的敵人。美國飛行員稱這種騙術是「餌釣米格戰鬥機」(troll for MiGs)。
▲F-4幽靈II戰鬥機在越南戰爭的戰鬥模式被稱為「餌釣米格戰鬥機(troll for MiGs)」也被引申為「餌釣菜鳥(trolling for nebies)」。(圖/翻攝自Wikipedia)
早年的線上討論版仿照這個用語,也複製這項技巧。「餌釣菜鳥」(trolling for nebies)成為一種尋樂戲弄,有經驗的使用者會無恥的發布挑釁的問題,目的是要鼓動新使用者(與不知情的使用者)的憤怒。然後新手會耗費時間去努力爭論一項觀點,而這項觀點不過就是為了讓他們爭論而謀劃的。當時一本數位雜誌有篇文章簡單明瞭的說明餌釣的吸引力:「如果你沒有因為玩笑上當,你就可以參與其中了。」
早年的網路酸民以暗示性的幽默為特徵,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與現實生活的問題)滲透到數位避難所裡,善意的揶揄成分很快就消失了。今天,我們知道網路酸民是指:發布訊息不是想分享資訊,而是為了散布憤怒的網路使用者。他們的具體目標是挑起狂怒的反應,而他們的訊息內容種類差異很大,根本互不相干。網路酸民什麼事都做,從丟出與政敵相關的煽動謊言,到冒充癌症病患,其中唯一的一致性,就是他們都使用情緒操縱。
事實上,最能恰如其分掌握到這種酸民氣質的詮釋,是法國哲學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於1946年描述反猶太主義策略時發表的言論:
他們知道自己的評論很膚淺,願意接受挑戰。但當他們在自娛,反而是他們的敵手必須能明是非的去使用言詞,就因為相信這些言詞……他們喜愛惡意行事,因為他們尋求的不是透過合理的論證去說服,而是憑藉威脅和不安。
▲一個好的網路酸民,就是要能利用愚蠢的話語成功激起對立。(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至於現代版的最佳詮釋,也許就出自網路知名的酸民之一:Ironghazi,他表示:「一個網路好酸民的關鍵,是愚蠢到足以令人信服,並切記最終目標是讓眾人在網路上抓狂。」
從許多方面來看,2016年俄羅斯分身帳號偽裝成美國選民,並傳播迷惑至地緣政治系統,他們也算是網路酸民──只不過他們是領薪水的。然而,大多數網路酸民的行為和受過訓練的專業煽動者的行為,幾乎沒有共同處。雖然少數網路酸民是病態的(表現真的像精神病和虐待狂),但絕大多數都是屈從於盛怒的市井小民。在一份主題為「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網路酸民」的報告中,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增長的憤怒,會讓使用者變成網路酸民。而且就像網路陰謀論一樣,憤怒傳布得越廣,網路使用者就越容易受到影響。
*本文摘錄自《讚爭:「按讚」已成為武器,中國、俄羅斯、川普、恐怖組織、帶風向者、內容農場,如何操縱社群媒體,甚至……不知不覺統治了你》
作者: P.W.辛格、艾默生.T.布魯金
譯者: 林淑鈴
本文由「任性出版」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