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在想什麼?心理師整理「關鍵六點」:轉大人的必經之路
文/舒霖(柯書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兼任臨床心理師)
孩子青春期叛逆又難搞,全因這六件事!
「問半天也不回應,再不然就頂一句『忘記了』或『不知道』,現在年輕人究竟怎麼了?」很多家長只要一聽說我是專門跟青少年晤談的臨床心理師,就忍不住想「打聽」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也沒多難懂啦!他們之所以讓人感覺古怪的主要原因是:連他們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了。
加上這些「準大人們」極不願意被他人輕易看透,否則會感覺自己太容易被人掌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就算心裡想法被旁人給「說中」了,往往會出現連自己也不知幹嘛需要如此強烈否認的反應。更有甚者,為了證明自己沒被旁人說中,還會刻意做出與本意相反的舉動,最終搞得大家一頭霧水。
如果大人願意認真回想自己在青春迷惘時究竟在意些什麼,就不難猜出青春期孩子的「藏」見心事,不外乎下列這些:
■想被朋友在乎(不落單且得到認同)
■希望自己成績優異,至少運動要強(想要變厲害)
■怕丟臉(愛面子)
■性(幻想多)
■討厭被管(我長大了)
偏偏這些行為舉止很容易造成大人的不安而畫錯重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青少年總是讓家長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他們在想什麼。(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你的意思是任憑他沉迷網路,不唸書?」有些父母會忍不住地質問。
「所以我得接受他這種不尊重人的態度?」大概是自認對孩子的教養費盡心力,卻換來這麼多的不堪,所以洩氣的大人常常將沮喪心情投射到心理師身上。
而我或許也是聽多了,於是常半開玩笑回應家長:「要不要調錄音檔重聽呢?我從頭到尾都沒這樣說喔!」
「那我還能怎麼辦?」聲音超無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父母之所以會在親子管教上「碰壁」,就是因為不願接受家中那位「曾經的小心肝」,在青春期出現以下的變化:
1.生理時鐘延後(作息越拖越晚)。
2.脾氣起伏,令人摸不著頭緒(變得敏感而容易受傷)。
3.對性產生好奇與渴望(不確定這樣的自己算不算變態)。
4.想被肯定,又害怕成為眾人的焦點(會覺得總有人在注視著)。
5.不知該如何處理個人情緒而煩躁(孩童時被允許自然釋放,然「長大」了理應懂事卻又無法做到)。
6.與大人的對話明顯減少(認定跟大人話不投機)。
「所以我們只能『接受』孩子變這樣?」一想到過往總把「媽媽」掛嘴邊的「小心肝」已不復在,還得跟這變得怪裡怪氣的「大爆龍」同住一個屋簷下,真的會讓家長欲哭無淚。
「別這麼快就氣餒啊!人生的四季風景本不同,孩子跟你的關係只是從春天轉入比較燥熱的夏季罷了!難道不覺得進入『換季置裝』的時刻,還頗令人期待嗎?」
其實只要孩子開始「轉大人」,就得經歷這樣的變化;做爸媽的與其覺得委屈無奈,何不換個心態看待呢?
*本文摘錄自《小心肝變大暴龍:一張圖看懂青春期!學校心理師給父母的減壓練習。》
作者: 舒霖(柯書林)
繪者: 瘋熊
本文由 三采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