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99%汗水」有多簡單? 同樣例行公事...他當練習來做
文/蘿拉‧范德康(Laura Vanderkam)
譯/陳重亨
心法:練習
莎拉‧費雪(Sarah Fisher)這輩子花了很多時間在超越速度限制。她從小學就熱衷於卡丁車比賽,十三歲之前即贏得世界卡丁車協會的美國錦標賽。一九九九年她才剛滿十九歲,已經是印第安那波利斯五百英里大賽(Indianapolis 500)最年輕的女車手。
到了二○一○年年底,從第一線退下來時,她總共參加印第安那波利斯五百英里大賽九次。那些年來為了保持比賽的巔峰狀態,實在非常折磨人。她笑著說:「我很高興現在總算是解脫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她每天先花半小時處理車隊的行政工作,這是她在二○○八年成立的莎拉‧費雪‧哈特曼車隊(Sarah Fisher Hartman Racing),接著花90分鐘到2小時跟總部同樣設在印第安那波利斯的美國跳水隊一起做些舉重、跑步和其他訓練。
除了運動之外,她也要做些心理鍛鍊。
「我們這種運動的速度很快,所以反應也要很快。」她說,因此她也必須做這方面的訓練。吃完午餐之後,她會回到辦公室處理一些行銷或會計工作,都是經營這個二十五人小企業必須要做的事情,但也要同時注意一些改善比賽成績的要務。
說到賽車,「不是你卯起來苦幹實幹,就能掌握訣竅。」她說。租用設備來做個平常的測試,一天可能就要花掉五千至一萬美元。所以她做了很多模擬訓練和風洞測試,也很用心研究一些賽車的數據資料。她說:「檢討這些數據,路上跑的狀況、運轉如何,不同的位移,都能提供很棒的回饋,假如能夠破解那些資料意義,你就知道下一次該怎麼調整改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她的時程安排來看,費雪似乎花了大概一半的時間,很努力要做好專業車手的工作。這些年來我採訪過一些專業音樂人,他們的時程安排大概也都是這個樣子。
儘管電子郵件很多,在外出差旅行也有很多不方便,或者公關代表要求跟媒體記者一起吃早餐,但他們還是每天安排時間練習鋼琴、小提琴或練唱。
顯然,那個說卡內基音樂廳要怎麼去的老笑話還是有點道理。(註:這笑話是說,路上有人問說:「卡內基音樂廳要怎麼去?」回答是:「勤練加苦練。」(我們大多數大概也不會想在那個歷史舞台上表演,或者參加印第安那波利斯五百英里大賽車。不過,你要是仔細想想,你的工作不也是某種表演嗎? 所以,你要是每天花點時間來改善跟你工作相關的一些事情,你的職業生涯也可能因此更上一層樓。
簡單地說,練習就是重複地做某件事,做到熟能生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平常也重複做了很多事情,但很少是為了更熟練。跟費雪不同的是,「我們也幾乎每天開車,但很少是為了掌握更精良的駕駛技術。」非凡學校的常務董事道格‧勒莫夫說。
勒莫夫曾經跟艾麗卡‧伍爾維、凱蒂‧葉次合著《完美練習》,我們在「心法二:規劃」中曾提到。「社會中像這種事情多得很。乳房X光攝影師剛開始執業時,技術通常比較好,然而在初期也許技術更有提升之後,再來就不會有什麼進步,有些人甚至還退步了。」
老師也是如此,勒莫夫對這種狀況很清楚,因為他這些年來訓練過一萬名教師。還有那些虛應故事、行禮如儀的銷售員和科學研究人員也一樣。「明明是每天都重複在做的事,卻絲毫不求長進,想想那些不進則退的社會、經濟成本,真是大到令人昏頭啊!」
跟技術有關的事情都可以練習,要是你想做得更好、更有效率,大概都需要練習。
安德斯‧愛立森(Anders Ericsson)、雷夫‧克蘭普(Ralf Krampe)及克里蒙斯‧泰許—羅莫(Clemens Tesch-Romer)針對音樂家時程安排做研究,於一九九三年在《心理學評論》(Psychology Review)發表著名論文指出,練習的要訣在於「慎思熟慮」,在演奏後能夠立即獲得回饋,而且要密集地重複練習,讓特定技巧可以穩定地表現出來。
就拿寫作來說,誰也不想被人拿著紅筆修改。但要是讓別人來批評你的文章,你特別留意這些回饋來加以修正,的確可以提高寫作技巧。遭到批評當然不是太愉快,但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也能讓自己寫得更好。這種練習做久了,你也可以自我要求:「我的論點是什麼? 我是支持還是反對? 用更少的文字說得清楚嗎? 」迫不得已的時候,也可以找機器代勞。
二○一三年一月十四日的《紐約客》(New Yorker)中有篇約翰‧麥卡菲(John McPhee)的文章<結構>(Structure)表示,他會利用文書軟體「Kedit」來找出「文章中應該只允許出現一次」的字詞到底用了幾次,他說像是「expunges」(刪除、勾銷)或是「ameliorate」(改善),再根據搜尋結果進行刪改。
想提升寫作量的話,各位可以開個部落格或寫日記。你自我要求的量越大,效率自然就會提升。我有好幾個部落格,3年來,每週都要寫六、七篇貼文,現在要寫篇五百字的論說文,我的速度應該是已經快了一倍吧。這些貼文或許也還不到完美無瑕的地步,但肯定是比我在網誌平台「WordPress」摸索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來得好。
再以公開演講為例,會搞社交的人也不見得最會講。擅長演講的人也是要充分地練習,練到可以掌握聽眾的反應,進而能夠控制他們的反應。所以談判協商可以練習,電話推銷可以練習,開會也可以練習,尤其是你可能遭到敵對質疑的場合。凡事只發生一次,你不能重來啊! 所以你更需要練習。勒莫夫說:「你去參加績效考核,也不事先練習,白白錯失良機就太可惜了。」
要是你不知道要練習哪些技能,你可以請教同事,問看看哪些技能在你的工作上比較重要?就從最常被提到的那個開始。
那個技能的優秀標準何在? 要怎麼練才會進步呢?
希爾投資集團因為具備即時回饋的文化,員工等於是天天在練習。霍爾說:「要是你有意找我們公司來服務,在我們跟你談過之後,我們會馬上做檢討,『哪些做得不錯?』還有『在進行簡報、聆聽客戶需求和提出更好的問題方面,我們有什麼需要改進?』,這個檢討也可能流於空談,除非公司文化上認為這真的是個重要的機會。」
每個人都會收到回饋,包括霍爾。他說:「我最常得到的回饋是說,我要說得簡短有力,把重點講出來,其他就不必多說。不必那麼急於說服,強迫對方認同我的看法。」
勒莫夫、伍爾維和葉次建議的練習,是對實況稍有扭曲的模擬,讓你可以反覆專注於特定技巧,例如:籃球選手可能以連續投入二十個三分球為目標。假如你要為媒體採訪做練習,你可以商請朋友問你一些媒體可能會問的問題,你反覆練習直到熟記答案。等到你熟記該怎麼回答,再練習用輕鬆、自然的方式表達出來。
正如勒莫夫所言:「重複做那些事,你就不會拘束其中。它會讓事情自動運轉,你的思考格局也能夠放大。」比方說,在主持人提到你名字時,你要記得微笑,因為這時候攝影機可能正在捕捉你的鏡頭。要是下週貴團隊預定要跟某個難纏客戶開會,你就需要排練一下,練習一些對方可能會提出的問題。
葉次建議:「在員工會議上,要撥出15分鐘來練習。」
雖然多花一些時間,卻可以讓他們對這件事更積極。畢竟,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的工作表現可以更好。他們都需要回饋,也需要一些建議和指導,讓他們知道要怎麼利用這些回饋。
這也是葛蕾絲‧ 康恩(Grace Kang)發現的道理, 她早年在布魯明黛(Bloomingdale)等大型百貨公司任職,後來在紐約市開設「粉紅橄欖」(Pink Olive)時裝精品店。「每星期一,我的精神就擺在銷售上。」她說。她會根據手上掌握的資料,來改善自己身為管理者的表現,比方說,她接獲報告指出某些商品動得比較快,就會做些新產品組合的實驗,像是:可以採用更大張的紙來做展示,或家居飾品部門可以做些什麼處理。
她也會撥出時間跟設計師打電話,分享一些「這個有效、那個無效」的資訊。奇怪的是,據康恩指出,這些設計師也為許多人服務,卻從客戶那邊聽不到多少回饋意見。「這些提供給我們設計師的回饋,對他們非常寶貴。」
康恩說:「我的經理跟我都花了很多時間,教他們什麼賣得好。別的設計師如果有不錯的構想,我們也會跟我們的設計師說,請他們參考,為我們做出一些特別的設計。」她說:「這很花時間啊! 但收穫很大。」
「你也許不能花半個工作日讓你自己或團隊練習技能,但現在既然大家都疏於練習,你要是可以每日撥點時間來做,就能讓大家在工作上更為得心應手。」勒莫夫說。而這正是「根本的競爭優勢」。
*本文摘錄自《這一天過得很充實:成功者黃金3時段的運用哲學》
作者: 蘿拉‧范德康
譯者: 陳重亨
本文由 今周刊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