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世界重要嗎?《天氣之子》挑戰群體之上:找回愛人才值得

文/太空小姐吃電影

「比起藍天,我更想要你在我身邊。」

儘管大獲全球好評,但《你的名字》描述的彗星災難與「改變歷史」等劇情,仍引起某些觀影人微詞,導演新海誠索性在《天氣之子》就更加任性,將結局導向為了心愛的人,讓世界失控也無所謂。反正這個世界早就失控了不是嗎?為什麼我要為了拯救世界,放棄自己愛的人呢?我才不管你們呢!

雖然電影融入奇幻元素「晴女」,但《天氣之子》相較《你的名字》並不那麼夢幻浪漫,反而顯現出日本社會的殘酷、少年男女成長的痛苦、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的無奈。失去親人、逃家、未成年從事特種行業、黑社會、持有槍枝等等,《天氣之子》出現了許多這個世界的黑暗面,在前半段跟隨著東京連月降下的大雨,令人心情苦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在這如此灰暗的情緒中出現一道曙光,那是陽菜帶來的晴天。如片中說的,人們確實會因為今天的氣候而受到影響,陽菜對帆高或是世人而言是救贖般的存在,她讓市集、煙火大會如期舉行;奶奶盼得孫子回家;父親得以見到有氣喘病無法在雨天外出的女兒。

但陽菜呢?失去母親與弟弟相依為命的她,必須謊報年齡打工,好不容易因為自身能力帶來晴天,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卻因為召喚晴天必須付出代價成為祭品,消失在世界上、離開喜歡的人。

這個世界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又或者說,每個人的世界,其實就只是由周遭兩三個重要的人構成的啊,我的世界就是這麼小,雖然那麼小,卻值得我用一切去守護。前半段劇情平淡地描述日常,無法在觀眾心中激起太多漣漪,但也因此,讓後半段更顯澎湃激昂。


▲《天氣之子》顛覆「群體」大於「自己」的價值觀。(圖/翻攝自IMDb)

許多電影探討英雄主義,為了總體利益犧牲個人,那你就是全世界的英雄,特別是日本是個非常重視「群體」遠大於「自己」的國家。所以新海誠也藉著《天氣之子》向這樣的價值觀做出挑戰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我放棄世界,任它崩壞,那又怎樣?把大雨災難留給世人,那又怎樣?起碼我愛的人回來了,「神啊,我們不要求你多賜予恩惠,但也請你不要再從我們身上拿走任何東西了。」這是為什麼我喜歡《天氣之子》結局的原因。

雖然前半段我對帆高為何執著離家有點無法同理,後來才知道,導演是故意不將原因放進電影裡,希望更能引起觀眾少年時期,各種想離開家鄉,與家人的心情及共鳴。

不過《天氣之子》小說後段,新海誠其實有寫到一句「被父親責打」,呼應了片中一開始,帆高貼著OK蹦的模樣,不難想像帆高或許受到家暴之苦,才拚命逃離家中、亟欲嚮往東京。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氣之子》其實是蠻苦澀的,「少年」變成了「青年」之後,大雨仍下個不停,3年、5年,可能這輩子都將在汪洋中度過,但這是當初所做的決定、選擇,而他們也勇於承擔這個結果,雖說任性卻也成熟呢。

►法式紅唇秒成焦點,嘟唇修修為妳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