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棒球的人都很聰明!比賽規範超嚴格 判斷小誤差影響比賽結果
棒球是如何製作的?如何判斷球路?
上一集跟大家聊了美國職棒大聯盟美聯跟國聯的差別,其實阿雜也只是喜歡看棒球的球迷,無法跟大家談論太深的棒球知識(那些要交給棒球專家),但想要推廣這項我很喜歡的運動,那就以我最擅長的小知識出發吧!
一、猜猜棒球是什麼做的想好了嗎?問問你旁邊的人,好喔我要公佈答案了……
毛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哈哈猜對了嗎,當然外皮是皮革做成的,但把外層的皮革撥開後裡頭可是一層又一層的毛線喔。
►現今硬式棒球的製程大致如下:
一顆比高爾夫球還小的球心(通常是內部木製,包上橡皮外層)。
外層沾一些黏著劑晾乾之後用機器纏上三種不同的羊毛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拿兩片看起來像八字形皮革(以前是馬皮,現在多為牛皮)緊緊包起來。
再用紅色的毛線縫上經典的108針。一顆棒球就成形了。
為了讓比賽公平進行(一點誤差就足以影響投球結果),每顆大聯盟比賽用球都有嚴格的規定,不止重量跟尺寸有限制,更重要的是恢復係數(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簡稱為 COR),也就俗稱的彈性。大聯盟比賽用球的COR在0.514和0.578之間。中華職棒大聯盟規定比賽用球的 COR 則是在0.56和0.58之間。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是每顆球恢復係數差太多,飛行距離的影響可是非常大,近年來許多投手就懷疑大聯盟總裁曼佛雷德(Rob Manfred)在比賽用球上動手腳,導致全壘打數量大增(為了讓觀眾更想進場看球),甚至比前年的數據多了60%!
這確實是值得懷疑的,因為大聯盟這幾年買下了專門製造大聯盟用球的工廠羅林斯(Rawlings)。羅林斯的球生產於哥斯大黎加,每顆球製造出來後都要存放在保持在華氏70度(約攝氏21度)、濕度50%的環境,就是為了不讓任何小誤差導致比賽用球影響結果。
▲棒球。(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阿雜個人是認為,棒球比賽的變因真的很多,投手們有這種懷疑是正常的,但也有可能是比賽用球製造技術提升?總之,我們球迷的工作就是繼續看比賽!
題外話:看轉播時如何判斷投手球路既然棒球是用線縫出來的,那線一定會影響氣流進而導致球路有變化,這就是棒球中的變化球最基本的原理。而每種變化球的握法,投出來的結果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可能會因為揮臂的時機、握球的方式、手指的角度還有很多很多原因而有所不同。
目前一些常見的球種有:四縫線快速球(Four-Seam Fastball)、二縫線快速球(Two-Seam Fastball)、卡特球(Cutter)、指叉球(Forkball)、滑球(Slider)、曲球(Curveball)、伸卡球(Sinker)、變速球(Changeup)……等等,祖繁不及備載。
這麼多的球種,除了投手自己跟捕手之外,球評們是如何在當下就判斷球種的呢?這個問題讓我深深困擾了許久,覺得自己好遜,看了那麼久頂多只能分出一些移動明顯的變化球跟直球。
後來我知道了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球速啦!
這是用大數據來看,並不是非常精細,但對球迷來說算堪用。簡單來說,直球為了讓打者難打一定會飆球速,而變化球通常球速會比直球慢,這時再搭配移動的方向去判斷,例如當一顆球進壘時做直向移動,那應該就是指叉球或變速球;而若是進壘時橫向移動,可能就會是滑球、伸卡球。
▲滑球握法。(示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而每位投手的球種速度都不太一樣,只要對他的每種球路的速度了解,基本上就可以依轉播畫面上球速出來的瞬間知道球種。
▲四縫線快速球的正面握法。(示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注意,這是最基本簡單的方式,而專家在判斷球種時還會有許多資料去輔助,例如該名投手熟悉的球路、每種變化球的移動幅度、握球跟出手的姿勢等等,厲害的人真的看軌跡就會知道是哪種變化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