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沒規劃好就蓋!要營建署「算土地容受力」 李鴻源:他說不會算
文/李鴻源
遷都中台灣!讓南台灣跟著動起來台灣缺乏國土規劃的影響,還可以從另一件事看出來。過去,因為重要活動都在台北,中南部公務員和大學教授要花許多時間搭乘交通工具到台北,高鐵通車後,情況不但沒有改變,還愈演愈烈。
但高速鐵路既然已經開通,縮短南北的距離,國土的概念也應該有所不同,還有必要把人都塞在台北嗎?要解決台灣的多數問題,唯一的方案就是遷都,把行政院、立法院遷移到中台灣,這個動作一做,馬上有三百萬人跟著離開台北,大台北剩下五百萬人。
這三百萬人到了中台灣,把中台灣經濟力帶起來,南台灣跟著動起來,台灣的人口、產業很聰明地分散在西部,從教育到社會福利、老人安養等問題都可以解決一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就是廣義的國土規劃。翻開台灣的歷史,最早的首都在台南,因為荷蘭人從印尼過來,占據了台南。鄭成功收復台灣後,自然就把根據地設在台南。之後會設置在台北,應該是日據時期,從日本要到台灣,會先在基隆下船,台北具有地理上的便利性。
當初在設計高鐵時,既然已經完全改變空間的距離,政府該做的是同步進行國土規劃,首先先算出土地容受力、土地承載力,這塊土地東南西北中各能住多少人?住宅區、農業區、科學園區適合設在什麼地方?卻從來沒有人算過。
▲李鴻源認為設計高鐵時,政府應該同步進行國土規劃。(圖/記者林敬旻攝)
我到內政部工作後,要營建署長去算土地容受力,署長直接了當說:「沒人會算。」因為要進行計算,這個工作在行政院要跨半個院,在一個大學要跨五個學院、三十個系所的統籌,在先進國家多是由智庫算土地容受力,但我們政府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智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嚴格來說,有一個民進黨智庫、一個國民黨智庫,他們把大部分的精神都花在政治算計,卻沒有在土地容受力上計算過。於是我跟營建署長說,給我七十分的答案我都勉強接受。
當時我所盤算的是,將全台灣的土地容受力算出來,簽送到行政院,經行政院公告之後,才能成為國家建設的上位計畫。
因為如果沒有國家建設上位計畫,就會出現如我們現在所見,將核電廠設置在斷層附近,將耗水的科學園區設在缺水的區域,一堆人住在災害潛勢非常高的地方,且房價還高得不得了。
為何我可大膽地提出遷都中台灣的建議,因為依據我的水利專業判斷,目前大甲溪水系有一系列水庫,主要供水力發電用,只有在石崗壩攔了一部分水,供中台灣使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未來只要將發電和水利運用最佳化,屆時應該可以調出更多水以供使用,用水應該無虞。但最終仍要依據土地容受力做最後決定,同時定位中台灣和南台灣的角色,才能做出整體發展策略。
但我們國家從頭到尾,沒人算過土地容受力,遑論作為政策規劃依據。事實上,確認全台土地容受力,除可據以了解各地水資源分布狀況外,更可以作為防災、救災之用。
我在內政部長任內,二○一三年完成全台灣的災害潛勢圖,這些圖不僅可作為防救災之用,更重要是要反映在都市計畫和區域計畫上。
也就是根據災害等級重新檢討都市計畫和區域計畫,未來台灣的土地使用標的,是根據不同的災害等級,如此才會知道包括科學園區、工業區、住宅區所承受的風險,下一步才有辦法做到先進國家所必須具備的防災保險。
作者:李鴻源
本文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