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還兼當乩童!一窺台灣80年前農村生活 再苦一角也要賺
二戰結束後,剛脫離日本統治的台灣人民,普遍的經濟來源都還是以農業為主,在那個困頓的年代,生活與信仰自然和農業息息相關,今天透過筆者阿公,一同回到八、九十年前,窺探台灣農村生活的一角。
臺灣光復初期,百廢待舉,筆者阿公是一位在當年再常見不過的鄉村農夫。當時政府在各地進行興建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整土、挖溝,在農閒時期,阿公為了養家活口,也跟著鄰居到外地「擔土」(台語),盡量能賺就賺,不放過任何掙錢的機會。
家裡面的大小事就丟給我阿嬤一個人以及比較年長的孩子,舉凡帶小孩、種田、煮菜、洗衣、餵雞鴨鵝牛等。而阿公的工資則是透過鄰居拿回家,阿公說:「在外地工作的工人常常聚在一起喝酒、賭博。」但阿公不敢賭博,倒是學了一身喝酒的本事。
因為長期喝酒的關係,喝到胃疼也不願意去看病,酒品也不好,喝醉酒回到家都大呼小叫的,小孩子都被嚇得躲得遠遠的。三姑說,有一天深夜疼得實在受不了,二姑睡得像豬一樣,阿嬤於是叫三姑(還是小朋友)趕快去叫鄰居幫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夜那麼深,村裡大家都睡了,三姑提著膽慌忙跑去鄰居家求救。或許經過這次教訓,阿公說他會戒酒是因為薛府千歲不讓他喝酒了,有一次他參加鄰居宴會時,舉起酒杯正要喝酒時,薛府千歲拍落了他手上的酒杯,從此以後他就不再喝酒了。
阿公當了一輩子的乩童,替神明服務鄉里,一生參與無數大小法式、廟會及地方活動。阿公服侍的神明為「薛府千歲」,聽爸爸說,阿公當乩童前須先經一個月的訓練,大夥兒關在一間房子裡,每天只能吃少許的食物,嘴裡含著茶葉。
以前沒有醫生,村裡任何人生病或家裡不順,都找乩童幫忙,因此村裡大小事,阿公都會義務幫忙。
村裡所有的神像都會集中放在「爐主」家裡,每年農曆10月23日是村里的神明慶祝日,當日家家戶戶擺宴席宴請親朋好友,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兒,一定帶著大大小小回娘家,宴客前各戶人家都要準備豐盛的牲禮去爐主家拜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歌仔戲與布袋戲是一定有的,當天晚上由神明決定隔年的爐主,而且乩童在神明的帶領下,當晚要到村裡的幾個地方豎立界標,這一天的神明日在我們村算是年度最重要的慶典,很是熱鬧,也很受到村裡每個人的期待,不過隨著年輕人離開原鄉後,這個日期的活動逐漸式微,連10月23日請客的習俗也取消了。
當年為了賺錢養家,除了種田,再累也要出外打拼,哪怕是一角。
(圖/傳到橋頭至楠梓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男人身為家中支柱,如果又是村里重要的人物,還要義務幫忙信仰大小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代的洪流把我們一代一代往前推,在資訊快速更新,生活節奏愈趨加快的日子裡,往日農村裡枝微末節的生活瑣事,或重要的神明慶典,都值得擁有網路科技的我們好好為之記錄,甚或參與傳承,把先人曾經的汗水與拚搏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