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疑惑!重慶南、青島東、南京西 台北路名為什麼很「中國」?
▲(圖/阿雜提供,勿隨意轉載,下同。)
南京西路重慶南路青島東路,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道路名字其實都是中國的地名。這套命名方法要回溯至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以下簡稱公署)作為台灣最高的行政機構,下令「破除日本統治觀念」。
其中一招就是該年11月17日頒布《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以下簡稱《改正辦法》),把具有濃厚日本色彩的「町」改成路街。
▲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
在《改正辦法》的條文中,有四項命名原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揚中華民族精神者:如中華路、信義路、和平路等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宣傳三民主義者︰如三民路、民權路、民族路、民生路等是。
▶紀念國家偉大人物者︰如中山路、中正路等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適合當地地理、或習慣,且具有意義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在1946年就把很多街道恢復成清代的名稱,例如東門街(今中山南路)、撫臺街(今延平南路),並依照當時城市地標或方位來命名街道,並未使用中國地名。
以台灣地理或當時台灣人的習慣來看,中國地名其實非常陌生,為何後來會出現大量這類名稱的道路呢?這一切,要從一位上海來的建築師談起,他叫做鄭定邦。
二、台北跟上海有什麼淵源鄭定邦用這套方式制定台北路名,其實並不是一個嶄新的創意,因為他的老家上海就是這樣取路名的,這又要說到更早以前的事情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話說在1862年,上海還是各國租借區時,為了避免各國人士爭論路名制定,英國領事麥華陀於是訂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採用中國地名來命名。
而法國人則沒有接受1862年英國人制定的馬路命名原則,仍堅持用人名來為馬路命名。比如著名的霞飛路 (今淮海中路),就是以在一戰的馬恩河會戰中成功阻擊了德軍的法軍總司令霞飛(J.J.C.Joffre)的名字命名的。
▲今上海市淮海中路。
19世紀40年代初,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入上海租界,「孤島」淪陷,扶持了上海偽政府。英美法都是日本人的敵人,所以當然要把關於他們的全都清除出上海。
因此,日軍一方面解散租界軍隊 ,存在了數十年的租界名存實亡;另一方面,在市政建設上將那些外國人命名馬路的法則一並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路」突然變成了日本的「通」,比如明治通(今邯鄲路)、大正通(今三門路)、西陸戰隊通(體育會路)等。於是上海的路名在1943年又來了一次大改名。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上海的路名自然又要重新來過。首先是肅清日本人取的那些名字 ,「通」又變回了「路」。同時,為了顯示租界時代從日本人統治中解放出來的上海人的精神,又有了建國路、復興路。
▲上海。
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路名又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沿襲英國人建立的地名命名規則,上海的馬路又回到了用中國地名來命名的基本原則上。南北向街道用中國省名、東西向則是中國的城市名稱,但順序與實際地理位置無關。
話說上海部分路名還跟當時的汪精衛政權有點關係,但是可以討論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今天先不提~
以上是上海路名的簡單來由。
咦?好像離題變成討論上海了,總之呢,來自上海的鄭定邦,就依照這套方式,在1947年完成台北市街道的更名。
目前我們所見的重慶南北路、昆明路、金華街等,都是在此時更名。除此之外,還有強調品德教育的宣導式名詞,例如信義路、忠孝東路、博愛路等。所以道路更改為中國地名的時間點,其實還沒到國民政府全面來台的1949年。
不過,既然已恢復成清代路名「去日本化」,為何公署又要請鄭定邦把道路「改名」為中國地名?有一種說法是因228事件,國民政府認為台灣人缺乏「祖國意識」(ㄏㄏ),所以才把中國地圖以道路的方式嵌入台北市。
題外話:
那時鄭定邦規劃的「台北市」其實跟現在的台北市比起來更小一點。
所以會發現中國地名的道路集中在西區,中心起點就是現在的行政院,也就是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的交會點。
▼對照中國地圖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以中心點去對照中國地圖推算可以發現,當你在錦州街時大概就是在台北的東邊,而在迪化街就可以知道這裡是台北市的西區了~
這樣解釋起來路痴們有比較熟悉台北的道路了嗎?以後還會迷路嗎~(會~XD)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