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走失被當「魔神仔牽走」延誤救援!醫師怒批:媒體不該推波助瀾
文/楊寧茵
幫他找到回家的路父親五年前以80歲高齡過世,離世前大部分時候只是默默坐著,和我印象中談笑風生的模樣相去甚遠。
但不管眼前的他如何沉默不語,只要一聽到「前進! 前進吧! 用革命的鮮血灑滿溝渠……」,他馬上變成另外一個人,眼前的他氣壯山河,用法文高唱法蘭西國歌《馬賽曲》,一邊唱他還一邊手握拳頭、眼中閃著光芒;那一刻,父親好似回到了30幾歲出頭、那個晨起自學法文、醉心法蘭西文學和深深為法國大革命爭取平等、自由、博愛之普世價值所著迷的熱血文青⋯⋯
如今回想起來,父親那時應該已患了失智症,只是當時的我長年旅居國外,和父親相處時間有限,偶爾回台,只能和沉默不語的父親對坐無言,但因自己生活忙碌,也無暇他顧;曾聽媽媽說爸爸在家附近走失過幾次,幸好都及時找回來;後來他有些小中風,雙腳行動不便,少了走失的風險,再加上有媽媽和外籍看護的細心照顧,我們這些做子女的,其實沒有感受到太多照顧親人的辛苦,我也沒有因為父親而多了解「失智症」(Dementia)這個全世界目前最嚴重的高齡問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父親患了失智症後和以往談笑風生的模樣相去甚遠。 (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但我的狀況不是台灣大部分失智家庭的寫照。根據警政署2014年的統計,近三年每年平均失蹤老人逾3,400人,每天有10位老人失蹤。但這樣的新聞在媒體上經常被用「老人被『魔神仔』帶走」的故事一語帶過,既沒有深入探討為什麼,更沒有提供可能的解方,或進行任何的呼籲。
台灣媒體每遇到老人失蹤新聞就用魔神仔來說故事的方法,讓家有失智長者的吳佳璇醫師很生氣,她決定自己上網找資料。吳佳璇的父親是退休大學教授,幾年前她母親過世後父親開始一人獨居生活,雖然患有失智,但身體十分硬朗,每天騎著鐵馬趴趴走,最喜歡的是到處撿東西回家做「資源回收」,「甚至把人家沒有要回收的東西也帶回家!」
精神科醫師面對父親失智,決定用知識打敗無力感本身是精神科醫師,面對父親患了失智症的現實,吳佳璇多了一份專業的冷靜,但「面對父親種種和過去不同、甚至可視為脫序的行為,老實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才想要上網求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這樣,她發現因為失智遊走導致失蹤的情況在高齡化嚴重的日本早已是一個問題。
日本NHK電視台還因此做了深入的調查報導,並出書《失智失蹤:一萬個遊走失蹤家庭的衝擊》(天下生活出版)幫助社會大眾了解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也有專篇告訴家屬如何因應,以及分享北海道釧路地區、福岡大牟田市、靜岡富士宮市等如何運用社區的力量,為失智症遊走的人布建一個在地網絡,打造一個「就算得了失智症,還是可以在住慣的地方安心生活」的地區。
NHK專題報導,讓日人正視失智遊走的問題失智失蹤人數,在台灣,一年是3,000多人;在日本,一年是10,000多人。很多長者因為沒有在第一時間被家人認定為失蹤,或是動員更多人力尋找而喪命。
根據NHK的調查報導,很多因為遊走喪命的失智長者其實都只是被困在離家不遠的地方,但因冬日酷寒、衣著單薄,只要一夜就可以命喪黃泉;而對家人來說,因為遊走未歸的家人就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只要一天不找到其下落,就一天無法安然入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失智症患者因為沒有在第一時間被家人認定為失蹤,導致在外面流浪而產生更嚴重的後果。(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書中揭露的案例三重子女士因為失智走失而與先生分別七年,雖然在安養中心受到良好照顧,但再重逢時,她緊閉著雙眼,連丈夫的呼喚也沒能讓她睜開眼睛⋯⋯至少還活著! 這重逢的畫面令人悸動;但妻子無法回應丈夫的聲聲呼喚,這樣相見不如不見的場面,又令人忍不住覺得心酸……
這樣震撼人心的報導和畫面,透過NHK的放送,傳到了許多日本人家中,在日本掀起了認識失智症的熱潮。靠著一批關心社會議題的記者、導演與攝影師,NHK從老人走失的新聞看到了日本失智問題的嚴重性。
更重要的是,與其只是蜻蜓點水地拋出問題,把它丟給政府和社區去解決,他們決定透過媒體的力量,抽絲剝繭、鍥而不捨地嘗試勾勒出問題的原貌,並尋找可能的解方。
「歷經400多個案件敲門訪問、30餘個跟拍心痛與遺憾的家庭」所集結而成的深度報導,不但因此喚起日本社會對失智遊走問題的重視,也為他們贏得通常只頒給文學和電影大師的第六十二回「菊池寬賞」。
中譯本問世,全憑「一個女兒的初心」精神科醫師的專業訓練、深厚的人文素養,再加上照顧家人的經驗,「憑著一個女兒的初心」,讓從沒翻譯過日文書的吳佳璇醫師毅然決然在百忙之中,出手將NHK的這本調查報導翻譯成中文,希望讓更多家有失智長者的朋友,可以有個依循的對策,並提醒台灣社會正視失智照顧與遊走失蹤等問題。
吳佳璇也身體力行,按照書中第八章「家庭的對策」替父親添置各種「行頭」,並和父親經常去的地方,例如住家附近的工地、診所、銀行等地,向那邊的人員打招呼,自我布建圍繞著吳父的「失智友善網絡」。
原本以為和吳醫師的會面會是一個沉重的訪談,會聽到一個個令人心碎的故事,或是因為家有失智症長輩而飽受壓力的照顧者故事,但在和吳醫師閒聊的過程中,卻愈來愈感到希望和信心。
*本文摘錄自《全球銀力時代: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
作者:楊寧茵
本文由 野人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