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30年青春,為台灣萬名小兒麻痺看診 挪威醫生「畢爸爸」離世惹哭老病患

民國4、50年代,小兒麻痺在台灣肆虐。當時經濟環境不佳、醫療體系脆弱,許多孩子生了病沒有錢治療。貧窮年代的悲歌,患病等於宣告「爬行一生」。

在困苦的年代裡,總有人默默付出溫暖的光輝。「畢爸爸!」是病人口耳相傳的仁醫。1954年,28歲的畢嘉士醫師,在挪威醫療協力差會的派遣下,帶著新婚妻子來到台灣行醫。第一站駐留的是專收痲瘋病人(漢生病)的台北樂生療養院。兩年後,南下至屏東經營診所。

當時的社會風氣,非常歧視痲瘋病人,導致患病者不敢出門,每天躲在家裡。病人們與人群隔離、自生自滅。畢嘉士醫生於心不忍,成立了「特別皮膚科診所」主動尋找病人,並苦口婆心地勸說:「來我這裡就醫吧!」甚至曾在治療途中,用嘴巴替病人「吸出濃痰」。

▲畢嘉士醫師視病猶親。(圖/翻攝自畢嘉士基金會,下同。)
不久後,台灣爆發小兒麻痺大流行,畢醫生一看到「在地上爬、病懨懨」的小孩,就會直接抱回診所治療。當時的護理人員忙到天天加班,因為一下子又會有新的病人進來。1963年,畢嘉士在屏東創立台灣第一個小兒麻痺兒童之家「勝利之家」,提供病童生活照顧、物理治療。甚至請專人製作拐杖和專屬支架,讓得病的孩子免於爬行之苦。

▲畢嘉士醫師盡心盡力協助小兒麻痺患者。從治療到協助復健,免於在地上爬行之苦 。

光是靠他的診所治療不是辦法,畢嘉士還親自到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求提供小兒麻痺的疫苗。失敗後不氣餒,轉向製造疫苗的美國藥廠遊說,懇求藥廠提供疫苗。1962年,終於成功從美國進口沙賓疫苗,免費幫屏東地區4000位孩童接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者仁心:「我無法看著別人受苦」

無法看著他人受苦,於是能做的就想辦法做、能救的就盡力救。當時有病人窮到付不出醫藥費,畢嘉士直接霸氣簽下「Bill O. Bjørgaas」(畢嘉士買單),代支付醫藥費;曾經開刀到一半血庫缺血,當下捲起袖子,將自己的血捐給病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畢嘉士醫生認為大家都是一樣,希望能給予病人尊嚴和平等:「我知道我要給他們的不只是醫藥,我要給他們尊嚴。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是平等。」

前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劉侃撰文,提到多年前和畢醫生共事的回憶。有一次和畢醫生重返樂生療養院,裡頭的病人全都往走廊上集合,興奮大喊:「我們親愛的畢爸爸回來了!」劉侃十分納悶:一個人只在這裡工作了兩年,離開20年後,病人怎麼都還記得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畢醫生踏進病房,朝其中一個病床走去,那位女士失去鼻子、耳朵、眉毛。黑色瞳孔的顏色已褪去、佈滿血絲。畢醫生很自然地走向她、輕拍肩膀、呼喊了病人的名字。這位女士聽到畢醫生的聲音,笑得好燦爛。在場的劉侃說到:「我從沒見過一個病人,聽見一個人的聲音,有這麼大的反應。也許,是畢醫生給了他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痲瘋病的治療不太困難。該吃藥時吃藥,該清創時清創,都是屬於常規的工作。「但是,就是在這些看起來很日常的工作,畢醫生讓我們看見愛在這中間流轉,病人在他的身上看到生命的潛力,看見自己的價值。」畢醫生的愛,作用在「最困難」的人身上,讓他們重新接納自己,心裡得到喜樂。

▲畢嘉士醫生當年診療的情形。

此外,畢醫生引進脊椎治療手術,讓台灣在骨科醫療史上留下光輝的紀錄;和屏東縣政府爭取患病孩子受教權,辦理肢體殘障特殊班,開創台灣特教新頁。1984年,畢嘉士醫生自屏東基督教醫院退休返國,結束他在台灣三十年的奉獻歲月。但他仍持續為弱勢奔走,大愛遍及越南、波利維亞、尼泊爾、海地等地。

2013年,畢醫生曾返台參加自傳《奇醫恩典》新書發表會。當時老病患聞風而至,他一一跟病友握手、擁抱、話家常。離開台灣快30年,他仍然記得每個病患以及他們的故事。

▲2013年,畢嘉士醫生曾返台參加自傳發表會。

醫治過上千名痲瘋病、上萬名小兒麻痺患者。畢嘉士醫生奉獻心力給這片土地,1997年榮獲第七屆台灣醫療奉獻獎。他對病人的愛發自於內心,對他來說,人生最大的回報就是病人因病解脫而綻放的笑容。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11月15日,挪威傳來令人難過的消息。畢醫生離開人世,享壽93歲。愛人如己、盡心盡力,是畢醫生留給世界的典範。基金會將於12月13日舉行追思會,感念這位對台灣醫療與弱勢有極大貢獻的仁醫。

 Via 畢嘉士基金會

暖心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