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吃早餐!宋代官員「揣羊肉去上朝」 古代高級公務員不好當

文/ 劉海永(開封省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揣著羊肉去上朝

古裝劇裡的大臣上早朝時,除了唇槍舌劍,還要察言觀色,打鐵看火色,不能太造次。

其實大臣並不好當,不要看他們平常耀武揚威,在朝廷上同樣是膽戰心驚、如履薄冰,特別是在宋朝,早餐都來不及吃,得餓著肚子聽皇上訓話,血糖低的人如果不提前補充營養,很可能因為低血糖而暈倒。為了不餓肚子,有些人乾脆揣著羊肉去上朝。

上朝不但是個智力活兒,還是個體力活兒。上朝的正規說法是「入閣」,宋仿照唐朝的入閣制度,經常在每月的朔望日舉行入閣儀式。唐朝時,皇帝每天坐在前殿會見百官,稱為「常參」;每逢單日則改坐便殿(紫宸殿),也稱上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宋前期,皇帝每天赴文德殿視朝聽政,文武百官皆赴殿立班。太祖曾五次坐崇元殿視朝,文武百官入閣並設置待制和候對(後改稱「轉對」)官,也曾坐文明殿入閣。

太宗時,逐漸「以文德殿正衙權為上閣」,不時遇朔日舉行入閣儀式,增設黃麾仗。文武百官隨中書門下「橫班起居」。儀式結束後,會賜百官「廊下餐」。除了節日與假日,皇帝每天清晨前赴垂拱殿受朝聽政。

《水滸傳》第一回中有一首王維的〈早朝詩〉,用白話文講就是:戴著大紅色頭巾的宮廷報曉衛士報過了五更,掌管穿戴的官員才為皇上穿上龍袍。皇宮的門一扇扇打開,各路官員進入宮中向皇帝朝拜。

太陽剛剛升起,皇上的御駕來臨,御香爐的香煙漂浮在皇帝的身上。朝拜完畢回到官署,為皇上擬寫詔書,歸去的路上身上的玉珮叮叮作響。雖然王維是盛唐詩人,但既然上朝這一禮儀宋朝是沿襲唐朝的,《水滸傳》用王維的詩作來描述上朝的情景亦不為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宋朝上朝的真實情景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可以透過宋朝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代表作之一〈早朝感事〉這首詩感受一下。

「疏星牢落曉光微,殘月蒼龍闕角西。玉勒爭間隨仗入,牙牌當殿報班齊。羽儀雖接鴛兼鷺,野性終存鹿與麛。笑殺汝陰常處士,十年騎馬聽朝雞。」十年宦海,每天起得比雞還早,真是不容易啊!

在宋代,百官「朝,辨色始入,前此集禁門外。朝時自四鼓,舊城諸門啟關放入,都下人謂『四更時,朝馬動』。朝士至者,以燭籠相圍繞聚首,謂之『火城』。宰執最後至,至則滅燭。大臣自從官,及親王駙馬,皆有位次,在皇城外仗舍,謂之『待漏院』,不與庶官同處火城。」

換言之,上朝百官需要先在「待漏院」等候,漏是古代的計時器,待就是等候。待漏院為朝臣聚集之所。《宋代官制辭典》:「待漏院,官廨名。唐朝已置。宋沿置,設於宮城左掖門南。為百官上朝前等候宮門開門之所。

凡早朝,自宰相官以下,都得在四更鼓起身入皇城門,所謂『四更時,朝馬動』。」每人用白紙糊燈籠一個,燈籠上寫明官位,燈籠繫上長柄舉在馬前,齊集於宮門前之待漏院,等候宮門開啟,何時開啟則得視皇帝何時上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宋代王禹偁在〈待漏院記〉一文中寫道:「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噦噦鸞聲。金門未辟,玉漏猶滴。撤蓋下車,於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宰相在思考國事,大臣同樣在考慮國事,當然,不排除其他。

好比說有個府尹不喜歡讀書,卻喜好冒充風雅,一天早朝,正是五更時分,他同侍從坐在待漏院,突然對眾官說:「昨夜我睡不著,偶爾讀完《孟子》一卷,好甜!」內相張臺隨口應道:「這書肯定不是《孟子》,而是《唐書》。」待漏院前往往聚集著大量早點攤,徐鉉就曾經面對「待漏院前燈火、人物、賣肝夾粉粥,來往喧雜,即皺眉惡之,曰『真同塞下耳』」。

在宋朝,高級公務員不好當,屬於高危險行業。大中祥符(※大中祥符(008年~1016年)是宋真宗的第三個年號)初,真宗皇帝上午七時至九時上朝,使得文武官員往往遲到。知班官、驅使官會登記遲到官員並上報。


▲宋真宗在上午七點到九點的時候上朝,因此常常有官員遲到。(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遇有風雨寒暑,官員怕苦多託病請假,一旦發現,御史臺官即行彈劾。為了保住烏紗帽,絕對不能遲到,寧可餓著肚子也要堅持上早朝。

餓肚子上朝自然是件苦差事,有人因此揣著羊肉上早朝。宋代的朱彧在《萍洲可談》記載了這件事:「每位有翰林司官給酒果,以供朝臣。酒絕佳,果實皆不可咀嚼,欲其久存。

先公與蔡元度嘗以寒月至待漏院,卒前白:『有羊肉、酒。』探腰間布囊,取一紙角視之,臡也。問其故,云:『恐寒凍難解,故懷之』。自是止令供清酒。」哎,順手牽一塊羊肉的後果很嚴重,竟然導致更換了早點,僅供應清酒了。但想想也好,大清早冷颼颼的,喝上幾口驅驅寒。

*本文摘錄自《大宋饕客:從早市小攤吃到深夜食堂》

作者: 劉海永

本文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韓妞們都在用!IG討論爆款「神仙水、ZERO卸凝霜」超狂下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