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哭太小聲! 三姑六婆狂批「冷血兒媳婦」找孝女白琴當家教
文/新井一二三
譯/張秋明
台灣道教系民間信仰的習俗中,有被神明附身後傷害自己身體造成血跡斑斑再傳達神諭的乩童存在。以巫術為例,雖然日本也有恐山的イタコ(itako)巫女,但台灣乩童卻是採取拿自己的頭抵在菜刀口、用銅針穿過兩頰等激烈的行動。
雖然廟會的時候動作粗暴,但平常則是以低廉收費傾聽信徒煩惱並給予建議的存在,受到庶民階級廣為愛戴。例如小說家吳明益的母親遇事需要下重大判斷時,習慣找乩童商量。
通常乩童以男性為主。陷入恍神狀態持筆在盤中白沙寫下神諭的扶鸞則多半是女性。跟日本的狐狗狸仙(譯者註:日本的狐仙占卜,坐在桌前的人會自動寫出神諭。)很像,筆者從前見到在紙上畫出神諭的文字或圖案的師父也屬於同一系統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行婚喪喜慶或宗教儀式時,大量點燃帶來噪音和煙霧的爆竹也和貼在各處寫有文字的紅紙一樣具有驅邪作用。嗩吶尖聲大作的宗教音樂以及其現代版鼓笛樂隊也一樣。
在漢民族文化中,驅邪和祈福往往是配對出現的,一如日本在二月立春前夕撒豆儀式時大喊「福氣往內、惡鬼往外」就是驅邪與祈福同步進行。
葬禮時有找來歌仔戲團或布袋戲團演出,聚集附近鄰居在熱鬧中為往生者送行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年過古稀逝世者被稱為「白喜事」,有了曾孫的「四代同堂」更是喜壽,小孩子得在頭上綁祝賀用的紅色頭巾。
到了一九八○年代起,台灣鄉下的葬禮餘興流行找來電子花車的脫衣舞表演,還跨海延伸到新加坡、中國等地,引起歐美媒體以「世界奇風異俗」為題報導台灣葬禮。因為受到指責背後有黑道操作,近年來已式微許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宗教儀式走向浮誇的趨勢並非僅限於葬禮。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以客家人來說,傳統上各地廟宇多半於七月二十日舉行「義民祭」。清朝統治時期漢人居民叛亂,雖屬漢人移民卻是少數派的客家人大多應政府之求加入鎮壓行動。當時犧牲掉生命的人們被稱為「義民」,「義民祭」的旨趣在於安撫這些沒有子孫的亡魂。
「義民祭」的供品得準備整頭的羊和豬,逐漸演變成羊角長度和豬隻體重的競賽。結果原本是供品的「豬公」不知從何時起被稱為「神豬」,身分也變成了神明。稱為「賽神豬」的豬隻體重競賽逐漸白熱化,活動最受到關注時期,通常約一百公斤的豬可養到超過五百公斤,有時還會重達一公噸成為巨大神豬。
長得太大根本無法自行走路,乍看之下根本分不清頭尾的巨豬被送去屠宰、刮毛、去骨、塗上摻有大蒜等藥材的防腐酒。在夜空背景中,一整排華燈妝點的「神豬」並列,拿到冠軍「神豬」則被掛上純金打造的金牌。當然最後也都當成祭品奉獻給「義民」做成菜吃。基於愛護動物的觀點,認為對豬未免太過殘忍的批判要到二十世紀末期才開始出現。
過去每年巨大「神豬」都會上新聞的桃園市,之後基於平衡傳統和環保的觀點,將「賽神豬」改為「創意神豬藝術」競賽,條件是運用回收的空瓶罐發揮創意。以學校為單位製作的入圍作品二十件會先放在小卡車上巡迴市內,然後在晚上的頒獎典禮上發表得獎作品。和幾年前奇形怪狀的巨大「神豬」相比,簡直就像玩具般有趣可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一年的中元節,東海岸的台東縣池上則依然舉辦傳統的「賽神豬」。每年由三間廟依序輪流主辦,共有六頭花了三年養大超過五百公斤的豬參賽。黃昏時刻,人們敲鑼放鞭炮跟著「神豬」巡迴各村遊行,抵達主會場的廟宇便開始進行最後的裝扮。評分標準除了體重外,還要看裝飾的豪華度與美觀度。
話又說回來,不僅參賽的數量比以前少了很多,接受媒體採訪時為了不留殘忍印象,還得小心翼翼回答「我們都有用心在養」—不知「賽神豬」的活動還能再辦幾年呢?
葬禮的急遽變化傳統的台灣葬禮十分複雜。首先斷氣的地方必須在自己家裡才行。如果是在醫院陷入病危,就算裝上人工呼吸器也得把病人帶回家裡。至於臨終之際沒能趕上的子孫,到家時還得跪著爬進屋裡。
台南散文作家米果在書中提到:還是國中生的一九七○年代,在學校接到祖父猝逝的噩耗,立刻趕到位在農村的祖父家時被交代要「從大門一路跪著爬進去」,儘管穿著長褲,膝蓋還是磨破流血。還有死者的兒媳婦在葬禮時哭聲太小,被附近的三姑六婆批評是「冷血無情的兒媳婦」,所以哭聲要讓左鄰右舍聽見也是一門功夫。
指導家屬怎麼哭、懂得在正確時機放聲大哭的「哭喪女」,以電視節目出場人物「孝女白琴」之名營業,月收高達三十萬的新聞也曾出現在英國BBC的頻道上。
從頭七到第四十九日為止,得每隔七天舉行一次法事。一旦土葬經過六年後,還得重新挖出屍體,撿骨裝甕埋進墳墓裡。傳統的喪葬程序就是如此繁瑣。以前到台灣旅行時總是會看見路邊為作法事而搭的帳篷,裡面坐著無所事事等著時間過去的家屬身影。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情況有了急遽的轉變。不僅火葬占了九成以上,都市地區直接從醫院送去殯儀館舉行儀式也已十分普遍。在家臨終反而較少,也不再要求跪著爬行和嚎啕大哭。背景有政府的勸導和社會觀念的改變。
火葬後的遺骨,目前大都送往收納櫃式的靈骨塔,所以往日每到四月清明節造訪郊外龜甲墓,全家總動員先除草再上香祭拜,然後吃便當的情景已不復多見。就跟日本一樣,隨著少子高齡化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也開始流行樹葬和將骨灰撒向大海。
作者:新井一二三
譯者:張秋明
本文由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