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名流去處戰後淪鬼屋! 台南「林百貨」荒廢數十年坎坷重生

文/新井一二三
譯/張秋明

近代化的遺產

台灣有許多可追溯至日治時代的建築物存在。

以台北為例,相當於美國白宮的總統府、就在附近公園裡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等都是日治時代的1915年到1920年所建設,一百年後的今天也和當初一樣的目的被使用著。

其他還有前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高等商業學校(今台灣大學法學院)、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等許多歷史建築物擁有可溯及日本近代化初期的歷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在日本可聯想到東京車站的紅磚、石砌和鋼筋水泥等造型莊嚴的歐州式建築,實際上正是出自東京車站設計者辰野金吾的弟子們之手。每一個都被台北市政府、中央政府指定為古蹟、文化物,進行維護修復與對外開放,因此到台灣來光是走訪老建築也是很棒的旅行。


▲(圖/大田出版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環繞全島的鐵路車站也是各具特色,有像台南仍繼續使用宛如舊上野車站的小巧古老站體;也有像台中、高雄那樣,蓋了新站後將舊站移到旁邊加以保存。繞一圈台灣各地,就能知道日治時代的市政廳在台中變成咖啡廳、在高雄變成歷史博物館、在台南前州廳變成文學館等,至今仍受到市民的喜愛與充分運用。

然而,事實上這些建築物在日本戰敗被中華民國政府接收之後,並非一直以來都受到善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為盟軍之一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者的中華民國,由於國內與中共的內戰方興未艾,政局仍處於混亂中。反觀過去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基礎建設比中國國內健全許多,因此負責接收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也就「換湯不換藥」地直接沿用日本時代的設施。

例如神社、日本人銅像等會讓人直接想到日治時代的東西,在政府一聲令下遭到破壞。各地方神社的鳥居被部分削除修改成中國式牌坊,成為祭祀中華民國戰歿者的忠烈祠。日本時代的總督銅像則改換成孫文或蔣介石像,不過大多數的建築物、設施仍繼續使用。

內戰於1949年共產黨獲勝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結束。蔣介石率領的中華民國和國民黨政權渡過寬約兩百公里的海峽,被迫來到台灣避難。當初以「反攻大陸」為首要政治目標,隨著1950年韓戰爆發後國際情勢和美國方針的轉變,實現日益困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如此,國民黨政府對於口頭上只被當成暫留之地的台灣,反正有日治時代留下來的基礎建設可用,便不願意花費功夫和資金進行整建與維修。

到了1970年代,中華民國的聯合國代表權被共產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給奪走,同日本和美國的外交關係也被斷絕。當時已繼承父業的蔣經國為了提升經濟力、工業力以安定動搖的民心,開始推動名為十大建設的大型公共事業。包含中正(今桃園)機場、台灣鐵路的北迴線(宜蘭縣蘇澳新站到花蓮站)等建設。

當時離二戰已經過30多年,日治時代的建設相繼老朽不堪使用。建設風潮中許多房屋被拆除改建,或是被當成空屋廢棄也不稀奇。那些空屋、空大樓大部分都是被接收的日本政府和個人資產,以國有財產之名實際上被國民黨相關人士給隨意霸占。大多數因為所有權不明,長期被棄置後變成廢墟和鬼屋的情形也並不少見。

民主化與文物保存

台灣當局將日治時代建築物指定為古蹟是從1990年代開始。此一時期民主化正慢慢發展中,總統是國民黨籍台灣本省人的李登輝,台北市長是接下來將當選總統的民進黨籍陳水扁。台南是過去在美國推動台獨運動的人當選市長,高雄也由負責為「美麗島事件」辯護的民進黨籍律師擔任市長。

在中國經過八年「抗日戰爭」,對日本抱有敵愾心的外省人們,儘管用著日本人留在台灣的基礎建設,卻還是對日本的東西很反感。關於此一心情可從被譽為台灣電影史上最佳傑作、楊德昌執導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男主角母親說的一段話窺見一斑。

「和日本人打了八年仗,為什麼還得住在日本人蓋的房子、聽日本歌不行呢!」(背景是附近的台灣人家放大音量聽著橋幸夫唱的〈潮來笠〉。)

如果放任交由那些外省人,日本時代的建築物恐怕早晚都被破壞殆盡了吧。趁著還來得及,急忙想伸出援手是愛台灣的本省人共有的心願。

對台灣本省人而言,日治時代也是台灣史的一部分,那些建築物是近代化的遺產。

殖民地時代的不公平入學考試制度、日本人有外地勤務加給使得台灣人薪資只達日本人六成的差別待遇、受到警察「大人」動不動就暴力相待等,教台灣人受了很多苦。台南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展示實物大的人偶以重現那些可怕的日本警察模樣。

然而戰後經過50年了,當那些都已成為回不去的過去時,相較於記憶猶新之國民黨政權下的白色恐怖,反而產生了積極被認定是鄉土歷史的新機運。就算離父母、祖父母生活過的時代相隔遙遠,至少還能守護住優秀的建築物。此一動向隨著民主化在台灣各地生成,經由台灣本省人政治家之手打出了保護手段。

1990年代以後,當地出身之民進黨籍市長當選地區的環境和景觀有了明顯的改善。高雄一度因為汙染而嚴重淤塞的愛河,轉變成兩岸文化設施林立的休閒場所就是一例。

林百貨—從廢墟變成地標

上次造訪時完全是廢墟的大樓,再度以百貨公司重新開張,擠滿了前來購物的客人。在幾年不見的台南、驚為天人地看到林百貨的轉變。

林百貨是日本統治的1932年,於當時號稱台南銀座的末廣町,由山口縣出身的林方一開設的百貨店,和台北的菊元百貨並列為台灣兩大百貨公司。就像銀座三越和新宿伊勢丹一樣,都是大門正面對著十字路口的「街角建築」。

當時人們暱稱這幢台南最早設置電梯的五層樓近代化百貨公司為「五層樓仔」。聽說大家假日除了來買東西外,也要來搭搭電梯,到頂樓餐廳吃個布丁才走。對台南民眾而言,林百貨是時髦與富足生活的象徵。

然而到了太平洋戰爭末期的1945年3月1日,台南遭到美國空襲,造成405人死亡、500多人輕重傷、房屋1,730棟全毀、435棟半毀的慘劇,林百貨的屋頂也被槍擊留下千瘡百孔。

8月15日戰敗後,日本人被迫撤離,林百貨大樓和其他大型商業設施一樣成為強制接收的對象。國民黨軍隊一登陸後,「五層樓仔」陸續有政府的鹽務管理局、鹽務警察、糧食局、銀行、空軍廣播電台等來自中國大陸的組織隨意進駐各個樓層。

戰後日本政府和個人資產被稱為「日產」,照理說應被接收為中華民國的國有財產或市有資產,實際上卻被國民黨相關人士任意使用,林百貨大樓也隨著歲月流逝而受損。

後來住進了六戶無家可歸的榮民家庭,最後兩戶搬走是在2005年,距離戰後已過了60年。其間於1998年被台南市指定為古蹟,土地和建築物所有權也從國有財產局轉移給台南市。

我上次造訪是2009年底,由於風雨從殘破的玻璃窗吹進室內,為避免閒人進入發生危險,所以一樓部分圍上了木板柵欄。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似乎也造成相當大的損害,甚至可說是已變成連走進去都需要勇氣的鬼屋。倒是騎樓下還有擦鞋老人默默等待客人上門。

聽人說隔年2010年一月整建工程開始進行,花了三年總算恢復昔日英姿。台南市政府決定將修復後的林百貨當作商業設施出租,最後委交當地百貨業者經營。2013年12月傳說中的林百貨相隔60多年後重新開張,開幕期間還從日本邀來創業者林方一的子孫前來見證。

今天除了印有林字圓形商標的T恤和布包外,還陳列各種「MIT」(made in Taiwan)的名產、雜貨,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而且基於保護古蹟的觀點,隨時掌控進場人數,避免過度擁擠,過去可搭12人的電梯如今改成限為6人。

美好戰前13年間的榮華歲月,之後長達60年的沒落時期,所有台南人從祖父母、父母口中都聽說過林百貨的故事;而且總是抱著惴慄不安的心情走過淪落為鬼屋的昔日名門百貨門前,相信他們對林百貨重生的感想絕非三言兩語可道盡吧。

慰安婦雕像的設置

台南林百貨入口對面,2018年夏天設置了台灣第一座的慰安婦像。雖然位於國民黨台南市黨部的土地內,但因面對馬路,就是前往林百貨的當地居民和觀光客等待綠燈的場所。揭幕儀式時,就連馬英九前總統也冒著大熱天、穿著禮服繫黑領帶戴上墨鏡前來參加,並在致詞中批判民進黨政府從不關心慰安婦問題。

有台灣出身的女性被迫成為慰安婦乃不爭的史實,據說人數超過1,200人。當今民主化已臻成熟的台灣社會很重視各種不同意見發聲的自由,台北熱鬧的批發中心迪化街上也有名為「阿嬤家」的慰安婦紀念館。因此對於慰安婦像設置本身,沒有出現反對的聲音。

可是為什麼台灣首座慰安婦像要設置在台南林百貨對面呢?從馬英九前總統的致詞中不難聽出那是國民黨對民進黨的政爭和意識型態對立的一環。用公費復原日治時代商業設施的行動,贏得了當地民進黨支持者的歡心,相反地卻讓一向抱持「抗日史觀」的外省人們難以認同吧。慰安婦像正是那種心情根源的表象。

台灣的SNS上出現許多「國民黨市黨部憑什麼擁有台南的黃金地段呢」「該不會是不當黨產吧」等質疑聲浪。實際上關於這塊土地,已有不服氣的市民告上法院追究其所有權歸屬。

台南市自從1990年代末有當地出身屬於民進黨的市長當選以後,在保護、修復、再利用古蹟方面就當上先驅者。日治時代建設為台南州廳舍,戰後成為市政廳的建築物,早在2003年就再生為國立台灣文學館了。

位於正對面的圓環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中,乃台日混血的當地菁英湯德章律師,被國民黨軍慘殺後,遺體被棄置示眾的地方。在蔡英文政權下,當上行政院長的賴清德,還在台南任市長的時候,把殘殺事件發生的3月13日定為「正義與勇氣紀念日」。同時,追溯到日治時代,並經歷了國民黨獨裁時代的的圓環也進行了又一次的改名和裝修。

台灣歷史的重新定位至今仍天天在進行中。古老建築物的保護與重生,絕不是用懷舊思鄉一詞可以帶過,意義也不只是整修之後的再利用而已。

*本文摘錄自《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寫給美麗之島的七封情書》

作者:新井一二三

譯者:張秋明

本文由 大田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野生Her出沒!會員獨享兩件再8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