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棒打昏6旬父後離家!30歲兒求職不順被碎念 氣喊:你才該教訓
文/姜賢植
譯/陳聖薇
「請問有什麼事嗎?」
「其實是因為兒子的事情才打電話給您的,現在的我猶豫著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他的故事是這樣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兒子目前大學剛畢業,正在準備就業,但看在於國營企業工作超過三十年以上,不久就要退休的父親眼裡,覺得兒子根本沒有認真的準備,所以每每都會囉嗦幾句。
因為身處國營企業,所以常會聽到許多新進人員如何準備就業,他們都從進大學那一刻就開始準備往後就業必須的相關經歷和證照,不斷累積目標公司需要的經歷,每每聽到都覺得他們十分厲害,想著若是自己生在這一個年代,可能也無法承擔這樣的壓力,所以十分敬佩他們。
對照一看就會覺得自己的兒子高中時沉溺於遊戲、考大學也是這樣,認為兒子畢業至今的情況看來相當不樂觀,大學畢業之後說要準備就業考試,卻依然到處閒晃,看起來就像根本沒有準備一樣,所以自己才在擔心之餘囉嗦了兒子幾次。
「但幾天前,兒子突然打開我的房門,手中拿著球棒對我怒吼:『爸爸你也要被教訓一下才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話那頭沉默了下來只聽得見呼吸聲,我半句話也說不出來,因為對方不是以一位父親而是以一個人的身分傳遞了感受到的驚恐、慌張與不安。
他的兒子為什麼會這樣做?身為兩個兒子的父親的我,往後如果遇到這種事情的話,要怎麼辦?光是想都覺得心痛,所以我小心翼翼的問:
「那當時您的心情是?」
「我嚇了好大一跳!想說這到底是什麼情況。然後問兒子說,是發生了什麼我不知道的事情嗎?我很擔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您擔心兒子嗎?」
「是的,其實當時的我很驚慌,但我想說不能露出驚慌的表情,反而是該安撫兒子的情緒,想找出原因。」
那位兒子想要打父親的原因究竟為何?究竟是發生什麼事情會想對父親揮棒相向?而該位父親在當下比起害怕更是慌張於兒子為什麼會突然出現這樣的行為,所以在安撫自己驚恐的心情之後,詢問兒子,為什麼要這樣。
「我不太能理解您兒子所說的話,身為父親的您做了什麼,會讓兒子動這樣的念頭?」
「醫生,我的妻子在承受五年病痛折磨之後,在15年前離開我們,我總想著要連媽媽的愛一起給兒子,所以才會罵他、才會囉嗦一點,可我不知道孩子居然會這樣。」
父親聽到兒子的話,總是會想要申辯些什麼,回勸說著:「這明明都是為了你好。」、「再怎麼樣受傷,可以這樣對待爸爸嗎?」不過兒子說了,要打才能讓父親知道,過去的父親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兒子。
父親考慮了許久,想著也是,若要解開過去的情緒,確實該被打。接近三十歲兒子的一棍,讓年紀已過六旬的父親承受不住昏倒了,看了一眼昏倒的父親,兒子離開家裡。
父親在兒子離開之後,覺得又害怕、又傷心,想起自己這一生為了養育兒子所花費的時間,瞬間感到十分空虛。但這樣的情緒因為離家的兒子的一封訊息而中斷。
「今天只是第一天,所以只打一下。過去父親打我、指責我的所有一切,我通通都會還回去!」
父親收到兒子的訊息之後,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苦惱了一會兒才打電話給我,畢竟被兒子打的這件事情,他無法跟朋友或是其他家人說,除了自己的面子問題之外,更是擔心兒子被當成怪人,所以想來諮詢自己往後該怎麼辦。
「那伯父您認為該怎麼做比較好呢?或是有想過該怎麼做呢?」
「一開始是想說如果可以舒緩兒子的情緒的話、如果這樣可以讓兒子在剩餘人生活得更自在的話,讓兒子多打幾下也沒關係。可另一方面又覺得究竟要被打幾下才能解決,而打我這件事情,又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痛,我真的難以下決定。」
我告訴這位父親,無論任何情況下我都反對使用暴力,我沒有與您的兒子談過,所以不知道實際的狀況,但若要解決過去父母給予子女的傷痛的話,使用暴力不僅不恰當,也不會有效果。
若兒子真心想要治癒自己的傷痛,就請務必一同來到諮詢中心,進行心理諮詢。若兒子不願意來的話,也請在家中與兒子面對面坐下來,好好聽兒子說話、跟兒子說出您的內心話。
同時,在對話開始之前,要先提及若使用暴力的話,就會報警,要求不要用暴力,必須用對話解決。就怕萬一,所以再三囑咐該位父親如果兒子出現暴力行為,一定馬上要報警。
該位父親也同意不能容許暴力,不過卻沒有信心要求兒子一同前往諮詢中心、也不覺得有辦法在家中跟兒子透過對話解決。
這位父親說,事實上兒子到中學為止是會唸他、打他,但到了高中之後,就算他成績沒有很好,卻也因為他都很自律,所以沒有再繼續干涉,而直到大學畢業為止,就算住在一起,也沒有什麼與兒子對話的機會,最近是因為兒子沒有好好準備就職考試而開始多唸了幾句而已。現在這種情況,確實沒有什麼自信可以跟兒子攤開來好好談一談。
「總之謝謝醫生,不知道這樣是不是耽誤到了醫生您的時間,我會盡快找您進行正式諮詢的。」
掛上電話後心裡依然不太好受,在正是需要父母疼愛與關心的年紀,因為媽媽生病的關係,爸爸必須忙碌奔波於工作職場與家庭之間,那時他兒子的內心又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那位父親於擔心的情況下唸了他、打了他,而兒子沒有感受到父親內心的變化,反而是因為被打、被囉嗦,而產生憤怒與報復心?
而那位父親的心情又是如何呢?連同生病的妻子那一份心,承擔所有責任,想著無論如何不要讓孩子感受到媽媽不在的缺陷,更不願意讓孩子聽到「你是沒有媽媽的小孩」的話,那些盡全力的時間有多麼的辛苦?現階段已經到了養育責任的最後一關,卻因為只要兒子找到工作,只要兒子能夠更用心一點的嘮叨,換來心愛的兒子揮棍相向。
身為心理學者,聽過無數令人唏噓的故事,但特別是這件事情讓我掛心許多,因為我可以理解父親與兒子的立場,希望他們父子之間能夠坐下來好好的談談,確認彼此的心情。
*本文摘錄自《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相處難,怎麼兼顧對方開心而我不委屈,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作者: 姜賢植
譯者: 陳聖薇
本文由 大是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