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對戰法拉利《賽道狂人》極速追出「人車合一」瘋狂境界
「福特對抗法拉利」聽起來就是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劇情,以1963年福特併購法拉利案破局後,引發兩大汽車企業在賽車賽事上的競爭為故事出發;雖然本片有大量的賽車場面,但《賽道狂人》的主題仍緊扣著片中兩位主角如何追逐一個單純又浪漫的目標,奉獻一切只為了那看似不可能的夢想。
換言之,《賽道狂人》的故事不僅只是歷史事件,而是帶出了這起事件背後最具人味,且最具啟發意義的內涵。全片不斷拋出「為了夢想,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這樣的疑問,呈現許多現實阻撓以及體制內的衝撞。
各種殘酷的人性,和在這個金錢至上的世界裡,我們到底能夠做到什麼樣的極限?是呀!夢想談何浪漫?也談何容易啊?!我喜歡那場謝爾比載著福特二世在GT40裡狂飆的橋段,逼哭大老闆看似搞笑,但談論夢想就是如此不需理由、不需解釋太多,實際感受一下,勝過千言萬語。
(圖/《賽道狂人》劇照,下同。)
單純還原歷史,對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而言只是第一步;以「人」為本的故事主軸,才是讓本片故事有血有肉的重要關鍵;故事透過美國傳奇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以及英國賽車手肯‧邁爾斯兩人如何聯手,在1966年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上,代表福特車隊擊敗法拉利車隊,這起主要事件為整部片形塑了相當完整的兩個角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令人驚艷的是,這或許是詹姆士‧曼格繼《羅根》描述英雄旅程後,另一部讓人感受到「神」同為「人」的內心世界;換句話說,電影鉅細靡遺地呈現了準備賽事的過程,描述了包括賽車設計師與賽車手、公司管理階層、角色們的私人生活等劇情,讓整部片有著十足厚實的廣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影也因為克里斯汀‧貝爾和麥特‧戴蒙兩位演技派戲精的演出,讓每場戲背後都有說不盡的想像空間,加深了不少劇情深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時間、金錢,是否能夠衡量一切?我也喜歡電影中在切換每個角色間的觀點,每個人對於任何物質的價值,以及衡量事物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全片的劇情主要圍繞在前述1966年的關鍵賽事,實際上電影吸引我的,則是聚焦在事件影響著「人」的成長。認識到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但仍然抱持著意念勇敢奮鬥,那種熱情隨著不斷提高轉速的引擎奔馳,相信能夠勾起觀眾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
它的結局感傷,帶著無限淒美又將人們從浪漫的氣氛中拉回現實的殘酷。正如同追逐速度的同時,我們往往視野越來越窄,最終能不能保持初衷且寬闊我們的視野和心胸,其實都取決於個人願不願意有所犧牲或妥協。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喜歡中文片名取名「狂人」,因為整個故事並非只是談論那場福特與法拉利之間的賽道霸主地位之爭,而是談論「人」在投入、專注、堅持自己的理想、夢想時的那份執著,近乎瘋狂的境界。換言之,《賽道狂人》並非一路情緒高亢、熱血到底的心靈雞湯電影;反而在片終時刻帶出無限惆悵,以及一種豁達的人生觀!
當然,片中精彩的賽車場面,呈現的速度感確實讓人熱血沸騰;相信不管你是否喜歡賽車,一定也會被電影重現歷史場景的氣氛所感染。
而它的攝影或是特效技術也確實還原了1960年代的賽車界,不論是賽車場上的生態與汽車產業的商業版圖狀態;讓我最喜歡的地方莫過於呈現出當年數位時代尚未來臨,人們靠著手工慢慢累積經驗,經不斷失敗而打造的極致工藝。
說到底,它並非只是一部單純的賽車電影,而是一部描寫人生,呈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如何建立互信的基礎,彼此為一個共同目標邁進的傻勁;這確實是在今日資訊快速傳遞、數位網路便利的年代所缺乏的人性溫度,值得你我共勉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