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死9隻海龜!塑膠污染天天報「人們有感嗎?」 調查顯示多數人僅同情

一天之內死了九隻綠蠵龜,一頭台灣史上從所未見的藍鯨,卻因繩索纏繞擱淺死亡……你看了心痛,還是越來越無感?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塑膠污染問題,真的能讓民眾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減塑的生活嗎?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好奇的是,雖然陸陸續續不斷有更多關於海洋廢棄物的科學新知發表,但民眾接收到的又是什麼樣的資訊?以及,媒體能影響民眾的行為嗎?於是,在2016年底至2017年初,他們在英國進行了6組共42人的焦點團體訪談。這個時間點是英國政府宣布塑膠袋收費政策的一年後,在BBC熱門的《藍色星球2》影片上映之前。

這六組人分別是職業女性、舞蹈班同學、藝術系學生、水上運動俱樂部會員、年輕媽媽,以及社區志工。在問卷裡,81%的人指出日常生活有塑膠污染的報導,而多數的第一印象是滿佈海上的塑膠袋。2位年輕媽媽表示她們根本不在乎塑膠污染,有一半的人不認為陸上塑膠污染會影響海洋。


▲(圖/第一二岸巡隊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大部分的人談到塑膠污染都是來自於媒體的印象,而不是親身的經歷。由於受訪者不住海邊,所以塑膠污染很容易變成一件遙遠、跟自己無關的議題。

雖然水上活動的人比其他組的人,比較了解日常使用的垃圾會跑去海裡。但是大部分人還是不懂塑膠怎麼會跑去海裡,也不確定「微塑膠」跟自己有什麼關係。比起多數人不熟悉的微塑膠影像,有生物受害或明顯可見的垃圾污染影像,一般人是更容易接受的。

他們發現,民眾傾向直接相信媒體裡出現的科學家、潛水員、水上運動人員和實境節目中的探險家,因為這些人親眼見到海洋的污染。另外,民眾比較喜歡用非科學的方式去認識議題,像網紅、實境節目等,而比較不傾向科學的說明。

要不要參與減塑活動呢?如果是像有些團體發起在超市拆掉多餘塑膠包裝,直接還給店員的活動,多數民眾認為,如果是會讓自己或別人尷尬、造成別人困擾,就不會參加。

台灣的狀況又是如何呢?去年環保團體RE-THINK調查發現,台灣民眾「環保意識與行動仍有斷層」。雖然近7成民眾曾參與淨灘,但高達96%民眾每天還是會產生一次用的塑膠垃圾,平均每人每日製造3種一次用塑膠垃圾。而高居榜首的是塑膠袋、紙餐盒、飲料杯、吸管及寶特瓶。

研究人員建議,與其改變每一個人的行為,不如從共同的文化和使用習慣下手。媒體持續放送海龜或鯨豚受害死亡,民眾雖然震驚,但並不會帶來行為改變,甚至對類似的宣導感到疲勞。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或NGO在動員民眾時,也需考量這些是否能帶來持續的行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