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商管被逼讀電機!進去太痛苦「選擇退學」 別浪費時間在不喜歡的事

文/曾彥菁Amazing

做不喜歡的事才真正浪費時間

畢業後多年,受大學老師邀請,回去與學弟妹分享這幾年在性別議題上的觀察。看著大一大二的他們,發覺自己已比他們多走了十年,而那個啟蒙我的地方,我始終覺得感激。

雜食動物的吃到飽

大學讀人文社會系,在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或崇尚科技與財經的台灣,都是相當突兀的存在,但我一直喜歡得理直氣壯。

記得高中時第一次從班導口中聽到有「人文社會系」,心情像是中獎般雀躍,她覺得那很適合我,我自己也這樣認為。一直都是好奇寶寶的我,無法在某一特定領域深蹲久待,反而喜歡到處看到處學,當找到不同東西的相似之處,用自我的邏輯串連起來時,就像發現一塊新大陸一樣興奮。所以揉合了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哲學、文化產業等的人文社會系,實在太適合我這種雜食動物,像吃到飽自助餐一樣,任我選擇想修的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數人選科系,都不免考慮到畢業後的職場發展,但我永遠記得高中一位成績名列前茅,可以輕鬆考到法律或財經的同學,卻選擇了法文系,大家都驚訝她怎麼這麼做?她帥氣回應:「人生這麼長,花四年學我喜歡的東西,應該很合理吧。」

沒錯,我們都沒發現,其實花時間做不喜歡的事,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

我在人社系的四年,非常值得。雖然許多課的內容都忘了,但一直記得這個系開啟我思想上的光亮:第一次意識到「女生晚上不要太晚回家」背後藏著的性別問題、和同學讀著張娟芬的《殺戮的艱難》討論死刑、親近土地認識台灣糧食問題、學習從符號的意象看文學,每個議題都是新穎的,從前就在生活裡,但是一直沒看到,我像開了天眼,興嘆原來還可以這樣剖析世界。

它教會我用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社會案件發生時,錯誤不單單只在個人,背後有其綿長交織的生長脈絡,整個社會可能都有一份責任。於是擁有一雙理解並寬容的眼睛,試著看見一群人的苦,整個社會的難,真實人性的不易,心底就越發冷靜而溫柔,知道憤怒的責怪只是自我無力的投射,無益我們一起變得更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份能力在後來的工作上,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當我帶著志工進到柬埔寨,我能用人類學探索田野的角度,去探索社區的文化脈絡,了解他們現在為何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看見我們的差異之處使我打開眼界,知道世上有千百種生活方式,不是只有台灣的一套標準,不是為了把他們變得跟我們一樣而來此服務,而是讓彼此在過程中都成為更加寬廣的人。

後來當我失戀了,也是用這套方法帶自己走出困境,回過頭去看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自己的成長脈絡到底怎麼樣,中間隱藏了哪些恐懼與悲傷,是我一直壓抑而無法意識的。討厭自己的負面情緒依舊會有,但同時也藉由這個路徑,展開自我的內心,發覺問題的源頭是什麼,從那裡開始往前走。

多年後依舊覺得這個大家不知道在幹嘛的系,教會了我很多,是我最喜歡的系。

讓喜歡成為理由

人社系的孩子都有個困擾,常常被問:「讀這個要幹嘛?」「畢業後可以做什麼工作?」我一直覺得這個問題滿無聊的,我讀就是因為我喜歡,這就是全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單純喜歡可以是理由嗎?我覺得完全可以。因為光是「喜歡」,就是一種天賦,你喜歡你所喜歡的,別人卻沒有這樣,你就比別人多了動力去行動、鑽研、創造,這是誰也拿不走的能力,就在你的心裡頭。

我的男友在學生時期不愛念書,上課總是偷聽音樂或睡覺,但當他接觸到喜歡的攝影領域時,卻變得勤於學習,每天工作後還是主動找器材資訊,看影片學剪輯技巧,因為多是來自國外的資料,以往不愛的英文也自動變好了,「喜歡」這個動力把他往前推了好大一把。

另一位朋友想學商管,卻被家長逼著去讀電機,過程中痛苦無比,最後還是因為翹課太多、學分被當而退學了,父母發現自己的錯誤,承諾不再逼迫他,他也發誓這輩子不再浪費時間做不喜歡的事,即使有人阻擋也一樣。

你不可能全部的選擇都符合每個人的期待,也不要滿足了所有人後,卻剩自己覺得委屈。在講求功利、效用的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互相質疑對方的選擇夠不夠好,而那個「好」常常必須與地位、財富相關,但我想要的好,卻是我所喜歡、心甘情願,做起來不覺得浪費生命,能真正感到充實快樂的。

印度聖哲薩古魯曾說:「如果有全然的清晰,就不需要勇氣,因為清晰會帶著你走。」那清晰代表的不是精算利益的分析,而是強烈的喜悅感受,那會一路指引著你,知曉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要走到哪裡去。

請讓喜歡成為你選擇的理由,不用害躁,不必抱歉,這個生命是你的,只有你有權掌控,別人有他自己的,每個人喜歡自己的人生就好。

*本文摘錄自《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作者: 曾彥菁Amazing

本文由 遠流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