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慣咬手指 父母該分辨「是緊張或無聊」 師:可從正面引導改善
全台最大檸檬Telegram上線啦!
►頻道由此進◄ ►教學文看我◄
文/廖笙光(光光老師)
咬指甲或摳摳手【孩子有情緒,你都怎麼做?】
孩子常常吃手指、咬指甲,甚至咬到流血還是停不下來。這時候,身為家長的你會怎麼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綁住他的手。
□在他手上塗辣椒或薄荷油。
□讓他嚼口香糖轉移注意。
□幫他戴戒指,請他保持手的漂亮。
--
小峰已經四歲大,還是很喜歡咬指甲,常常把指甲咬到光禿禿,連剪指甲都不用。要不然就是用手指一直摳指甲,結果把指甲都弄到變形了。小峰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一再重複這些行為,無論怎麼說都改不過來呢?
從口腔來獲得滿足兩歲以前的孩子會將所有東西都放進嘴裡,從中獲得探索物品的樂趣,這段時期也稱為「口慾期」。口腔是人體觸覺最敏感的部分,研究顯示小嬰兒在四個月大時,即可以分辨放進嘴巴的東西形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寶寶喜歡吃手手或拿東西放進嘴巴,爸媽大可不用擔心,這是寶貝在探索環境的過程,只要注意乾淨與安全就可以了。過度的苛責,反而會讓孩子感到愧疚,甚至出現缺乏安全感的現象。
至於咬指甲、啃手指或摳手這類重複行為,則好發在三、四歲的孩子身上,特別是容易緊張的孩子。有些孩子明明小時候連奶嘴也不吃,為什麼長大反倒會開始咬指甲呢?其實就是在尋求本體感覺的刺激,以獲得額外的安全感。
事實上,咀嚼、吸吮、擁抱,甚至抓自己的頭髮,都同樣有刺激本體感覺的作用。所以你可以發現孩子在緊張或焦慮時,特別是考試前或剛開學,就常常出現咬指甲或啃手指的行為,以穩定自己不安的情緒。
這些重複行為主要是孩子為了轉移注意力,避免自己一直去想會害怕的事。想想看,即使是成年人,半夜走在漆黑小路時,如果感覺到背後有股涼意,不也是會用手指不停「數佛珠」或「在胸口畫十字架」嗎?為何我們會這樣做呢?就是要避免自己往不好的地方聯想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家長要先分辨孩子在何種情境下會出現這類重複行為,不同的情況也會有不同的協助方法。通常可以區分出「無聊」和「緊張」兩種情境。
如果孩子是在沒事做、感到無聊時將手指放進嘴巴,這樣的情況父母往往不需過度擔心,只要幫助孩子改變習慣就可以了。
當孩子要咬手指的時候,鼓勵他去做一些讓手指忙碌的活動,例如剪紙、捏黏土、貼貼紙等,讓雙手忙到忘記要咬指甲。此外,有少部分孩子是因為「想睡覺」,為了讓自己保持清醒才會用牙齒直接啃手指。這時可以讓孩子洗個臉,或站起來走一走,會有不錯的效果。
孩子在要考試或上台前因緊張出現咬指甲的情況,這時父母就必須要加以注意,他可能有過度焦慮的情況。家長要協助孩子找出引發焦慮的「原因」,並加以解決,才能降低咬指甲這類情況。
比方說孩子擔心上課時被老師叫到,可以先請老師暫時不要在課堂上叫孩子起來回答問題,以降低其焦慮感。但同時還是要幫助孩子做上台講話的訓練,幫孩子克服被注目時的緊張。當問題被解決之後,孩子自然就不會再咬指甲。
重複行為是孩子幫助自己調整「情緒壓力」與「注意力」的一種過渡方式,所以爸爸媽媽用「正向鼓勵」的引導,效果往往比「負面指責」有效;那些因為緊張而咬指甲的孩子,更是如此。
調整自己,改變孩子一、幫孩子修指甲
咬指甲會導致指甲邊緣凹凸不平,感覺刺刺的,所以孩子就會繼續咬,想讓指甲變光滑。但是當你禁止他咬,他會改用撕的,結果常常以流血收場。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想要幫他修指甲,請他留下指甲給爸媽修剪,只要把指甲修平,剪掉毛邊,孩子自然不用咬或撕,會逐漸改掉咬指甲的習慣。
二、轉換合宜行為
不要強迫禁止孩子的行為,而是要教導一個「新行為」。孩子的重複行為常常是為了轉移自己的緊張,與其禁止,不如教導他可以做什麼其他舒緩緊張感的動作。例如在手心裡寫一個「人」,然後假裝一口氣吞下去(或吞一口口水)。透過一個儀式化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孩子越想越緊張的情緒。
此外,國外研究顯示,透過咀嚼與吞嚥的動作,也可以有效降低緊張感。如果老師允許孩子們「嚼口香糖」的話,或許也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選擇。
三、給予象徵符號
對於七歲以上的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漸成熟,這時候可以給予象徵的符號,提醒孩子不要咬指甲。不論是戴戒指、塗指甲油、貼透氣膠帶等方式,都可以讓孩子記得要保持手指的漂亮和美觀。只是爸媽千萬不要期望一次就能改變孩子,只要發現孩子重複行為頻率越來越少,就要加以鼓勵喔!越鼓勵孩子,孩子越能繼續改變。
重複行為往往與孩子的焦慮有關,「負面指責」容易導致孩子更加自責,反而讓這類行為更難戒除。先改變我們的態度,正面鼓勵孩子要讓自己的手指變更漂亮,引導孩子學會養成更恰當的習慣,並去除引發焦慮的原因,自然就不會再讓手指坑坑疤疤了。
喜歡大檸檬,就加Telegram
►頻道由此進◄ ►教學文看我◄
*本文摘錄自《光光老師的高情商教養學:跨越情緒教養關卡,磨人精也可以變身小天使》
作者:廖笙光(光光老師)
本文由 遠流出版社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