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勳章》看越戰英雄!退役軍人擁創傷:歷史無法改變,但心境可以
大檸檬Telegram解鎖!
►頻道由此進◄ ►教學文看我◄
--
這不是戰爭爽片
這不是戰爭爽片
這不是戰爭爽片
很重要,說三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只有死者才能見證戰爭的結束。」戰爭會隨著停火而真的結束?和平也會如我們所願地到來?還是只是延續痛苦和仇恨,創造更多必須花時間淡化的傷痛呢?
(圖/《鋼鐵勳章》劇照,下同。)
《鋼鐵勳章》的故事圍繞在美方稱作「阿比林行動」,一場發生於1966年4月11日越南福綏省的「Xa Cam My」戰役,後續引發的榮譽勳章爭議:當時服役於美國空軍救援隊的威廉皮森伯格,自願留在激烈的戰場上拯救傷患,並協助送了60多位受傷弟兄,最後戰死現場。
他的大無畏精神驅使了當年與他同時作戰的同袍,努力為他爭取榮譽勳章30年;期間屢次遭拒,而這部電影也在「為什麼被拒絕?」「為什麼堅持爭取?」的前提下,拉開了序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它的故事劇情,以及越戰歷史記憶的主題相當吸引我;再加上網羅了賽巴斯汀史坦、克里斯多福普萊瑪、艾德哈里斯、山謬傑克森、威廉赫特等人演出,華麗的卡司陣容,不禁讓人好奇這會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作品。
就在電影結束之際,令我感動的除了還原當時越戰身處叢林、敵軍四伏的危險戰況,新生代演員與資深演員們之間的對談,形成了世代與世代之間的對話,才是讓我愛上本片的重點;這或許正是我們今日所欠缺的世代交流,一種非常重要的歷史傳承。
越戰從1955年打到1975年,整整20年的歲月,美國介入了一場原本不屬於他們的戰爭;從原本的特種作戰,一步步升級至全面開戰的局面,也將美國人民拉近了越戰的泥沼之中,動彈不得。它最後的收尾難堪,後期也在美國國內引發了反戰潮,讓裡外盡失的美國灰頭土臉。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軍人們出生入死,卻在返國後受到不平等的歧視,社會大眾的不諒解;在如此衝突與對立之下,他們本該從戰場回國後有個安寧的生活,卻在下半輩子飽受創傷症候群之苦;試問,我們對於戰爭的開始與結束,到底要怎麼定義呢?也許對這群軍人而言,只是到另一個戰場,不是嗎?
而劇中的老兵們為這位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軍人爭取勳章,是真的因為在乎那塊勳章嗎?說到底,勳章也只不過是塊廢鐵罷了!眾人為了威廉皮森伯格爭取勳章,其實是在為自己的過去做出和解,希望能夠放下心中的陰影,以及內心最深處的戰殤。
電影透過由賽巴斯汀史坦所飾演的五角大廈調查員,走訪各地老兵並訪談了當年越戰慘況,人們如何看待威廉皮森伯格,也讓觀眾漸漸能夠理解到這個對美國百感交集、五味雜陳的敗仗,帶給世代與世代間多大的阻隔和傷痕。
整部片不以娛樂性的情節做主軸,反而以記錄老兵的戰後晚年生活,以及翻出舊有記憶穿插回憶片段,重現慘烈的戰況,讓《鋼鐵勳章》反而更顯殘酷和無奈;殘酷的是,戰爭的傷痕深深烙印在每個見證戰場的士兵們,無奈的是,他們默默承受也無從開口,只能隱隱作痛地埋藏在心底,直到他們進了棺材。
它的故事再次證明了歷史不該被「忘記」,而是需要「記住」才能放下、諒解。
正如同片中那段令人感動的蝴蝶園:象徵著重生的蝴蝶就在威廉皮森柏格的降落地點漫天飛舞,也象徵著威廉皮森柏格在戰場降落後帶給同袍的是對人性的希望,以及提醒著他們勇敢活下去的勇氣;一塊榮譽勳章承載的意義重大,也讓電影劇情跳脫了「爭取勳章」的情節,而是代表著整個越戰世代的心情。
那是一種五味雜陳的感動,也讓我想起過去曾參與過二戰的長輩,在晚年才和我們晚輩分享過去的記憶;很多事情他們不願意再提,只是希望時間能夠消化一切,也希望下一輩的人不要再經歷如地獄般地痛苦。勳章只是個象徵,讓我們能夠緬懷已逝之人,撫慰那些受盡折磨但勇敢堅持活著的人。
所以,電影最終有沒有發給威廉皮森柏格勳章已不是重點,因為真實歷史就是他在2000年時成功爭取到由美國國會頒發的榮譽勳章,美國軍人的最高榮譽;但其實,這段20年的戰爭、爭取勳章的30年歲月,世代與世代間如何傳承記憶,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才是這部電影想要獻給我們最大的禮物。
大檸檬Telegram開張啦!
►頻道由此進◄ ►教學文看我◄
檸檬看電影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