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艾瑪》看英國上流社會「交友環境」 選擇成了重要課題

 大檸檬Telegram開張啦! 
頻道由此進◄ ►教學文看我

《艾瑪.》Emma. | ★★★☆ 少了麵包,只剩愛情

--

「愛情」和「麵包」兩者的關係,一直都是愛情故事喜歡琢磨的兩大元素;「感性」與「理性」的推與拉,也正是影響著愛情關係的關鍵。倘若將「麵包」或是「理性」移除,那麼我想「愛情」終將剩下感性面、變得甜膩和酸苦的滋味。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艾瑪.》劇照,下同。)

《艾瑪.》這本極具時代意義的文學著作,除了再次將珍奧斯汀的愛情觀透過「艾瑪」這位女主角,展現女性獨立自主的個性外,也記錄了英國攝政時期的仕紳圈,上流人士被縮限的交友環境。

「艾瑪」這位人人都認識的聰明女孩,年滿21,家庭富有、經濟無虞的狀態下,喜歡為人作媒、談論八卦,在社交圈享有名氣;如此單純和專注討論「愛情」和「社交」的設定,我想正是《艾瑪.》之所以成為珍奧斯汀最受歡迎並奠定經典地位的原因。

經過多次改編,本次版本的《艾瑪.》,最吸睛的莫過於美術設計與視覺風格:眾多定點廣角的攝影方式,完整呈現了該時代雍容華貴的華麗感;而上流社會狹隘又封閉的環境設定,也另類地將故事收斂,將觀眾焦點聚焦在故事中少數的幾位角色身上,從安雅泰勒喬伊所飾演的艾瑪為中心主軸,進而建構出完整的世界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艾瑪.》隨著劇情推進,越來越多華麗的畫面呈現在眼前,似乎也就更凸顯電影劇本先天性的空泛;縱使安雅泰勒喬伊美到讓人窒息的古典美,首次執導長片的奧特姆德魏爾德只完成了技術執行,缺少了經營故事深度的力道,十分可惜。

然而,機智和女性對愛情觀察的精準佳句,是《艾瑪.》這部電影保留原著精神的關鍵所在:「幫人作媒是這世上最大的娛樂,特別是成功幫人配對之後」,艾瑪的行為讓我們認識到,人生的道路就是在做出不同選擇;面對抉擇的同時,我們是「順其自然」還是「追求所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當然都希望利用「理性」做判斷,卻往往陷入「感性」的漩渦,愛情是灘容易讓人陷入其中的泥沼;但當我們抽離了情緒,愛情將變得無趣、甜膩、不實際而已。

不論如何,《艾瑪.》的演員群縱使缺乏那一點點精彩的火花,依舊不致糟蹋珍奧斯汀這本經典小說的地位,只是少了那麼一點驚喜感;許多幽默和俏皮的橋段,在安雅泰勒喬伊的詮釋下變得有趣,但也就僅此而已。



也因為如此點到為止的整體表現,《艾瑪.》的故事說得通俗直接,不致艱深難懂,因為它就是一部沒有太多野心的愛情喜劇小品,探討了人與人相處之間能不能感同身受地對待。

我們能夠在《艾瑪.》這部電影中觀察到喜歡亂點鴛鴦譜的艾瑪,或多或少在這場小風波中成長了不少,也讓人看到在當時沒有太多「選擇」的情況下,每個人最終都適得其所,找到最終的歸屬。那麼,我們能不能將這樣的小故事套用到現代呢?

或許就是因為我們有太多「選擇」,才會在無形中消磨了「感性」,不是嗎?

 大檸檬Telegram解鎖! 
頻道由此進◄ ►教學文看我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