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大餐自己生!水母「專門生寶寶來吃」 科學家:比一般食物更營養

俗語說虎毒不食子,但在殘酷的自然界,這句話未必適用。最新的研究就顯示,波羅的海的一種水母會專門生下大量寶寶,就為了吃掉牠們。

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發表的這項研究發現,當水母生活在缺乏養分的水域,便會出現同類相食的情況。參與的研究員解釋,這種機制讓水母得以撐過缺乏食物、極端氣候等惡劣環境。

為了近一步研究這種機制,科學家們針對住在德國基爾峽灣(Kiel Fjord)的淡海櫛水母進行研究。這種水母原產於大西洋靠近美洲的區域,1980年代被引進到波羅的海,新環境對牠們來說水溫相對較冷、食物也不充足,但牠們不但成功存活下來,還大量繁殖。


▲發光的櫛水母(圖/Wikipedia)

成功讓波羅的海櫛水母適應新環境的其中一大原因,是拜牠們「自產自食」的特殊習性所賜。櫛水母是雌雄同體,也就是說牠們可以單靠自己一隻個體繁殖。在夏季末期,這些水母會開始快速繁殖,每隻水母至少會同時產下數百顆卵和精子,讓族群快速擴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幼體會大量吞食浮游動物直到把牠們全都吃光,但浮游動物可以說是水域裡最重要的食物來源,食物鏈因此崩潰後其他動物被迫挨餓,魚群數量銳減,甚至連罪魁禍首的櫛水母幼體也因為食物快速耗盡而餓死。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科學家卻發現,獵物銳減、幼體死亡不但沒有讓櫛水母群滅絕,而是在飢荒中活了下來,甚至變成強勢物種。原因就在於,櫛水母同類相食的習性。經過採樣發現,繁殖季後的櫛水母,體內多出了兩隻被牠們捕食的幼體。


▲櫛水母幼體(圖/Wikipedia)

為了近一步證實這個習性,研究團隊將櫛水母帶回實驗室孵化,將成年的水母和幼體放在一起。結果在36小時後,成年水母吃掉了水族箱裡所有未成年的同類。而且科學家更發現,吃甲殼類等一般獵物的水母,營養情況遠遠不如吃掉同類幼體的對照組──簡單來說,吃自己的小孩比起一般的食物,對櫛水母來說既營養又方便。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表示,吃食幼體這是為了在北方寒冷的氣候下生存,甚至可以說,櫛水母的幼體們,出生便是為了給成年的同類們補充營養,不但讓整個櫛水母族群得以存活,甚至擁有比起其他物種更高的生存優勢。

via Live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