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僮前言:戰地記者,在地獄用生命記錄人類不合理行為的人啊!他掛在胸前的NIKON 大F 相機被AK-47 的子彈打凹,唐.麥卡林從戰場的殘酷之中活了下來,在一個人人都能擁有單眼相機與各種器材的年代裡,他在書中提醒身處於這個詭異時代的光影擷取者,「器材很好玩,但你的眼睛才是重點。」
小書僮跟出版社拿到兩本《不合理的行為》,這是一本值得放進書櫃的好書,想參加抽獎的朋友請留言,我會用最不隨機的方式抽出得獎者。
書名:《不合理的行為》(全新增修版)
作者: 唐.麥卡林 (Don McCullin)
譯者:李文吉、施昀佑
以下內容摘自大家出版《不合理的行為》27頁-第一部街頭浪子-戰場
▲唐.麥卡林(Don Mccullin)被公認為當今世上最偉大的戰地記者。(圖/達志影像)
一九七○年二月的某一天,一對兄弟在沙漠戰場上相遇。哥哥是我,出第二十次戰地任務的攝影記者;小弟麥可則在這遙遠的非洲國家與馬背部族、駱駝騎士交戰。如今擔任法國外籍兵團副官的他,當時還是個下士。我設法在那不毛之地降落,短短一個鐘頭的相會只落得針鋒相對。
兩人在分離的多年間,對戰爭都各有太過貼身的認識,互持己見。戰地攝影師和外籍兵團一樣,都得走上前線。拜現代通訊設備所賜,在烽火連天的國度裡,外國記者被困在飯店酒吧時,談論的戰場見聞之多,史上無人能出其右。現役戰士(英國特種部隊和傭兵除外)通常只投身自己國家的衝突,戰地記者則是無役不與。攝影記者和躲在前線後方就能獲取更多消息的文字記者不同,往往都置身槍林彈雨中。長期獻身這份工作的人,如偉大的羅伯.卡帕與賴瑞.布羅斯,通常都為工作丟了命。我守著這工作二十年了,或許是奇蹟吧,竟還活著。我在查德與弟弟相聚前,已到過塞浦勒斯、剛果、耶路撒冷、比夫拉等前線,也赴越南出過多次任務,而接下來,我還要去第四次以阿戰爭,去柬埔寨、約旦、黎巴嫩、伊朗、阿富汗,甚至薩爾瓦多的戰場,見證戰爭的毀滅性。那些戰場奪走我許多好友的命。
或許是我經歷過太多戰爭,使得我和麥可漸行漸遠。我們都是為了追求冒險而走上戰場,但戰爭對於我倆卻有了不同的意義。對麥可而言,戰爭是一種遊戲,一種激情。雖然戰爭於我仍很刺激,但多數時候我只想到戰爭的恐怖。麥可的態度比較好理解,更像軍人,我的心態就沒那麼直接。畢竟我不必服從軍令,而是自願參與。如果我覺得戰爭變得可憎,為何不遠離戰場?有人告訴我,我一定是存著某種求死的願望。的確,我一生中一直有某種東西逼著我走出去記錄死亡與苦難,但我絕不會因此而渴望自己或任何人死去。
如今我已不再踏入戰場,卻仍得苦苦對抗那些戰地經驗背後的意義。每場戰爭都駭人地與眾不同,但也有可怕的雷同之處。你與死者共枕、撫慰死者,和即將死去的人一同生活。望著、注視著別人不忍目擊的事物,我幹攝影記者時,生活無非就是這些。但有人批評我硬是把這種恐懼帶到安樂的人面前。關於我所拍的戰爭與饑荒照片,有人說:「現在我們知道了,但我們知道了也無濟於事。」然而我相信,認為這一切具有深遠的影響,並不天真。了解戰爭當然很重要,而我對戰爭的體悟,也絕不僅止於近年來喚起大眾良知的照片。我的攝影主題太過嚴肅,稱不上藝術──我厭憎這種想法,也講過不只一次。對傳播真相進行新聞審查,我也非常懷疑其意圖。
即便我有多年觀察經驗,卻還是做不到無動於衷,也不覺得自己可以冷漠以對。面對戰爭的慘狀,很少有人能不動搖。這些景象就是應該,也的確能激起痛苦、羞愧與罪惡感。有些景象更是不忍卒睹。有一回我和美軍海軍陸戰隊一同困在越南某個前線據點,黑暗中,一輛補給車載著彈藥衝過我們的據點,駕駛是你會在海水浴場看到的那種蠢蛋。車子停住,越共狙擊手幹掉那個駕駛兵,他癱在方向盤上,引擎還繼續發出可怕的嗡嗡響。那一整晚,其他戰線的照明彈不斷照出他的屍體輪廓,刺眼的黃、橘、綠,神秘而令人毛骨悚然。砲火不斷,我們無法接近他,只能目不轉睛地看著這一切直到天亮,驚駭莫名。此時戰火也已逐漸平息,那個蠢蛋的卡車引擎終於耗盡汽油,懶洋洋地熄了火。
在戰火中,你常會以為明天就輪到你,你將會成為躺在地上仰望群星的那個人。一個人以一個姿勢固定躺著不動,瞪著星星,卻沒在看,確實很詭異。記得有一回我走在巡邏隊裡,槍聲忽然大作,射死我前方的兩個人。我趴下找掩護,嘴巴埋進土裡,照相機沾滿泥沙。我在那裡躺了二十分鐘,動也不動,生命中的一切在腦中飛過。在這種時刻,當你面前和身後的人都死了,你會有一種強大到無法抵擋的感覺:他們都是代你而死。
有人說我的照片洗得太暗。這種經驗怎麼能用明亮的感覺傳達?然而我自問,我所有的觀看
與探究,能為這些人(或是任何人)做些什麼?當槍聲接近我的時候,我有多少次想到,就是這
一次嗎?就是今天嗎?我這一生,是怎麼過的啊?
●作者簡介
唐.麥卡林(Don Mccullin)
公認為當今世上最偉大的戰地記者。他的傑出表現在他的犀利影像,他如驚悚小說般不凡的經歷,也表現在他的坦誠自剖、不斷自我質疑。
麥卡林於1935年出生,以一張街頭幫派的照片一鳴驚人,開始為報社拍照。從1964年塞浦勒斯的第一場任務,到2012年以77高齡到敘利亞進行最後一次採訪,戰地生涯跨越半世紀,並無數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甚至曾被關入烏干達阿敏的死亡監獄,也曾被AK-47擊中,幸運被掛在胸前的Nikon相機救了一命。
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還能從戰場全身而退,這件事本身已是一則傳奇。
他拍攝的照片幾乎涵蓋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主要戰役,其中很多幅都成為時代符號,影響無數人對戰爭的看法。晚年定居英格蘭鄉間拍攝風景照,出版有近三十本攝集,主題涵蓋戰爭、風景、靜物及人類學。
麥卡林生長在倫敦治安最糟的地方,家庭貧困,摯愛的父親早逝;他生性不羈,甚至患有閱讀障礙,拍照全憑本能。這一切都使他的作品具有宗教般的莊嚴感,最真誠的同理心。
他的照片被世界各地主要的美術館列為館藏。他獲得許多殊榮與獎項,包括不列顛帝國勳章(CBE,首位獲頒此勳章的攝影家)。著有《唐.麥卡林》(Don McCullin)、《在英格蘭》(In England)、《披頭四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the Beatles)、《戰爭所塑》(Shaped By War)、《與鬼魂共枕》(Sleeping with Ghosts)、《唐.麥卡林在非洲》(Don McCullin In Africa)、《蒼穹》(Open Skies)、《南方邊境》(Southern Frontiers)等書。
●譯者簡介
李文吉(1957-2012)
報導攝影與報導文學工作者,1957年生於台北三重,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主要報導作品發表於《人間雜誌》。1993年以「我們的淡水河」獲金鼎獎雜誌攝影獎。曾擔任《人間雜誌》、《大地地理雜誌》、《自由時報》、《中國時報》等媒體攝影記者、圖片編輯、資深撰述等工作。九二一地震後在石岡鄉協助重建與採編社區報,並在幾所社區大學教攝影。譯作有《紀實攝影》、《攝影與人體》、《攝影的哲學思考》、《紀實攝影》等。
施昀佑(負責本版新增章節,41-47章)
台大歷史系(2007),芝加哥藝術學院雕塑MFA(2014),譯有《攝影的精神》、《攝影師之魂》(合譯)、《瑞士做到的事》(合譯)、《當代攝影的冒險》。
●內容簡介
麥卡林,公認為當今在世最偉大的戰地記者,作品影響深遠,備受藝評家討論。他拍攝的是戰爭,披頭四和畫家法蘭西斯•培根在拍攝肖像時,卻堅持由他掌鏡。他的影像連英國政府也畏懼,他的經歷令間諜小說作家勒卡雷大為折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比大多數小說、電影都精彩,卻又很少有男主角能如他一般誠實剖析自己的黑暗與卑懦。
攝影的天分讓他一戰成名。他沒受過任何攝影訓練,卻能憑著驚人天賦,在鏡頭中透視事物的本質,把戰地拍成哥雅畫作,把天空拍成華格納歌劇。他首次採訪戰地就獲得全球攝影記者的最高獎項「世界新聞攝影獎」。他在戰場上嘗到驕傲的滋味,他也幾乎是為戰地而生,一如蘇珊.桑塔格所說:「在新聞攝影的此一重要傳統中,論廣度、率直、逼近觀察、令人無法忘懷的程度,都無人能夠凌駕唐.麥卡林那些足為典範的、令人胃部抽搐的作品。」但,「若你必須拍攝的畫面,正是你最想阻止的事件,你如何自處?」
他被關入烏干達阿敏的死亡監獄、被AK-47擊中胸前、被英國及越南封鎖。戰火不曾擊倒他,軍方的格殺令阻止不了他,唯有良知令他放下了相機。「我們全都受天真的信念之害,以為只需憑著正直,便能理直氣壯地站在任何地方。但倘若你是站在垂死者面前,你需要更多理由。假若你幫不上忙,你便不該在那裡。」
「唐.麥卡林」這個名字所代表的,不止是藝術天賦、過人的膽識、精準的相機操控能力,更是慈悲及尊重。他不把受苦的人當成獵物,他懂得如何拍出所有人的生命尊嚴,他會在所有戰地記者都離去後留下來援救傷亡的士兵、衝到街上抱走火網中的孩子,更會在明知道將拍出生平傑作時,選擇放下相機。
在麥卡林這本自傳中,我們同時也看到過去五十年全球最耀眼的一批作家、攝影師,他們在全球最動盪的地方升起、殞落,見證既黑暗又讓人無比渴望光明的歷史,更看到人類的行為如何不合理,而戰地記者又如何在拍攝這些不合理中,發現自己生命的不合理。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