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細川博昭
想跟對方成為好朋友,讓對方喜歡上自己,必須努力瞭解對方,熟悉對方的所有事物。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人際關係,也適用於人類與鳥類的交際關係。
人類所認識的各種鳥類,都是遵循共通的行為法則而活。
這些已經深深烙印於遺傳基因的「鳥類行為法則」是亙古不變,即使跟人類一起生活,行為法則也不會有所改變。這些行為法則對於鳥類獨特的身體構造,發揮補強的作用,也是鳥類「心理模式」的基礎。
Photo credit: Phil Fiddyment via Foter.com / CC BY
鳥類的基本行為如下所述。
1.身處群體中就會有安全感
2.徹底的個人主義者
3.膽小(容易感到不安)
4.發生事情時,馬上逃跑
5.透過聲音與肢體語言傳達想法
6.品種相同,不見得行為模式也相同;飲食習性與身體尺寸相似者,就會擁有相似的行為模式
Photo credit: likeaduck via Foter.com / CC BY-SA
多數鳥類都是群體生活,不過,本質與群居生活的狗或狼並不相同。採取群居生活的狗,一定認識這個團體裡的每位成員,舉人類為例,住在鄉下地方的人都會彼此認識,與鄰居的關係相當親密。
然而,鳥類群體成員之間的關係跟「都市人」很像,根本不曉得隔壁住了什麼人。鳥類的個人主義意識強烈,團體中有誰搬離了或死亡了,一點都不在意。
鳥類的群體生活模式,跟住戶變動機率高的大樓社區居民極為類似。
Photo credit: GLVF via Foter.com / CC BY-ND
雖然鳥類對別人漠不關心,但牠跟狗一樣不喜歡獨處。
當牠發現孤獨一人時,就會感到不安。只要找到同種同伴,就能讓鳥兒消除不安感;如果找不到同種同伴,只要有人類或其他動物在場,多少也能減輕不安感。如果鳥兒一直無法消除不安感或孤獨感,會得心病,這點跟狗極為類似。
1.當鳥類受到驚嚇,感到害怕時……就算沒有親眼看到,光是聽到有人哀嚎大叫,就會被嚇到。
2.一旦發生事情,先逃再說。會朝不怕的方向逃走。如果這時候剛好被關在鳥籠裡,因為無處可逃,會顯得很恐慌。
3.逃跑以後,才會回想到底發生什麼事了。有時候會什麼都不想就拼命逃走,這時候很可能會不曉得自己身居何處。
●本文節錄自《最想知道的鸚鵡心理學》,由 晨星出版集團寵物館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