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於長平之戰坑殺趙國40萬人,究竟是真是假呢?有網友在PTT上開起了這個討論。
西元前262元,秦國與趙國傾全國之力,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一代)展開會戰。秦國主將為白起,趙國起初由廉頗統領趙軍,抵禦秦國大舉來犯,之後卻遭趙王撤換,改由趙括領軍,轉守為攻,率主力部隊與秦軍決戰。未料趙軍遭受合圍,主將趙括率軍突圍,身中數十箭身亡,以致全軍潰敗。最後秦將白起坑殺40萬趙卒,史稱長平之戰。
但即便是在當代,40萬人都是個不容小覷的數字,不少學者如朱熹、錢穆都對這個數字提出質疑。但近來有網友Fed撰寫系列文章剖析長平之戰的始末,由於內容淺顯易懂、分析精闢,很快就被網友讚爆,尊稱他為「戰國王!」Fed認為:
1.趙國確實死亡40萬人
但這坑殺並不是活埋 指的是殺害並埋。換句話說,並不是全死於屠殺。趙國人口有多方估計,但依我個人經濟史的訓練,以其當地疆域與環境估計,約200萬人弱。不只一個來源記載,在長平之戰後趙國沒有15歲以上的男子,如果以古代15歲以下人口往往佔1/2弱,那趙國15歲以上男子確實是約40萬。
2.40萬人的組成
由於缺乏足夠的記載,但應該是15萬人左右是真正的軍隊,其他25萬人是後勤部隊。因為當時那場戰役,其實是秦國第一次總動員嘗試滅主要國家。所以趙國也總動員了。但25萬人大概是沿線轉運兼屯田兼警備的二線兵力。只有約15萬人是前線主力。
舉另一個例子說明 宋神宗時的宋夏永樂城之戰 有明確記載宋軍死者1萬多人,但又有記載說宋方死亡20多萬人。其實兩者都對是,與長平之役一樣的原因,被切斷水源消滅的主力宋軍確實是1萬多人,但主力與防禦樞紐的永樂城被突破後,其他周邊的警戒、後勤部隊(民伕)全部難逃死劫。宋時經濟條件與交通技術當然比戰國好。但宋重文輕武,導致具實戰力的主力兵比例極度偏低是宋後來多次慘敗的主因。
3.秦軍狀況
根據記載 秦國總動員人數約60~80萬,但前線約20萬人。因為秦軍必須將供應線從今日陝西拉到河北南部,因此秦軍主戰部隊比例會比趙軍低。
4.廉頗的戰略
非常直白,就是利用守勢與工事,拖垮秦軍。秦軍也非常清楚廉頗的策略,因此秦軍一直力圖打破僵局,但廉頗不是省油的燈,由他部署與督導的防線,一直屹立不搖。
5.決戰爆發前態勢
一般簡史課本不會說的故事,就是趙國當時已極度疲憊,因為所有男子都無法好好耕田,北方牧場也因缺乏騎兵掩護無法放牧,趙國生活極度困難,因此趙廷上下都希望趕快有,決定性戰果。但趙國不瞭解的是秦國更處於崩潰邊緣。因為趙方是守軍,在本營附近,而秦軍更遠離其主要根據地的關中。如果再拖半年,會狼狽撤軍被追擊的是秦國。
6.白起的策略與決戰
由於秦軍疲態已現,白起除利用宮廷謠言,更重要的是他刻意安排小細節與小接觸戰,讓趙軍新統帥趙括錯估秦軍士氣與力量。沒錯,如果用三國志遊戲的講法,就是秦軍士氣降到60了。但白起讓趙括以為只剩40,由於背負趙廷希望速求勝的壓力,趙括帶領主力部隊離開工事決戰,希望一舉擊潰秦軍。而白起利用詐敗,引誘他們更離開趙營,進入秦軍預設的陣地後反包圍。
由於是一鼓作氣的總攻擊,趙括主力並不會攜帶太多乾糧。但秦軍也短時間吃不下趙軍,不過當趙軍主力如白起希望與其供應地切斷後,就換秦軍立刻築野地工事包圍趙軍。
因為主力都被趙括孤注一擲帶走,剩下的20多萬人多半是老人、新兵、傷兵。根本無力重新打開交通線。看到這邊有沒有覺得很像國共內戰?
少數被美國訓練的主力,如新一軍、第五軍、第12兵團都不是在戰陣中直接被滅的,都是被共軍圍困許久後,在彈盡援絕,實力衰退下被滅。
7.屠殺
趙軍主力被圍困46天中,多次嘗試突圍但未成功。主力非死即餓即傷。等主力被殲滅後,分散的次級部隊(既然是轉運兼屯田兼警備部隊,自然不可能集中),很快在絕望中被各個擊破。秦軍直逼邯鄲城下。趙國累計20餘萬人被俘。但由於供應緊張,又不放心放這些人回鄉,白起做最殘忍的決定-屠殺。
8.尾聲與後續高潮
在長平之戰後有另一個高潮戰役,也是使系列戰爭結束後,秦國15歲以上男子也死超過一半,讓文組翻案文學誤以為趙括還是很有貢獻的原因。
戰國王最後說,「血流成河」的典故就是由此而來。人類史上第一次的無差別屠殺就此發生,白起留240個小活口回去通知悲劇和散播恐懼,BC 260年8月 世界史上第一次刻意的清洗性集體屠殺。趙國沒有震動,因為沒有人可以發出震動了,只剩無盡的眼淚。
網友看了這系列分析後,都推文說,「你坑殺系?」「就封你為歷史王惹!」「認真文。」「你戰國系!?」「好帖我頂。」「戰國王!」
【本文獲原作者授權,同意引用、報導】
PS:歡迎來漫遊者粉絲團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