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華勝
做和尚還要執照?這份執照好像還滿值錢。身為俗家的趙員外自己又不想出家當和尚,為什麼要早早地買下和尚執照?哈哈,這就是宋朝。
做和尚要度牒的做法起源於唐朝。佛教在印度原本沒有僧籍、寺籍和度牒制度,傳入中國後,由於僧尼出家可以免除賦稅和徭役,僧尼的人數多了,勢必減少納稅人的數目,從而影響國家財政收入。
▲明朝度牒(圖/翻攝自Wikipedia)
所以,政府要想辦法控制僧尼人數。那幾位團友想要當和尚,莫不是也想逃漏稅吧?哦——是開玩笑的,那就好。我們接著說:
從南北朝開始,國家開始對僧尼進行登記入冊的規範管理,進入唐朝後,政府正式向入冊僧尼頒發資格證書——度牒。由於這份度牒有免稅特權,這裡面就摻雜了經濟的成份,不少人來鑽這個空子。眼看著「黃牛」氾濫,市面上度牒炒作成風,政府乾脆透過商品化的辦法出售度牒,作為開闢國家財政收入的新來源。這一做法延續到宋朝,而且越演越烈,度牒被越炒越熱。
唐肅宗時,一張度牒要價百緡,一緡是一貫錢,也就是一千文,按照當時的市價,一文錢可以買一個燒餅,我們用「燒餅計算法則」來換算,今天的一個燒餅大概價值人民幣一元,也就是說,當時度牒的價格相當於人民幣十萬元一張!(編按:約等於新台幣四十六萬) 而這還是唐朝的物價水準,到了宋朝,又不知水漲船高了幾個燒餅!當一個和尚要這麼多錢,出家還真出不起。
▲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唐朝的度牒用綾素鈿軸,製作考究,像佳士得、蘇富比拍賣的絹本古畫。北宋的度牒有些偷工減料,是用紙做的。這麼貴的東西,政府還要節約成本,老百姓當然也不買賬,於是發揚中國人傳統的造假本領,一時間假度牒氾濫。當時又沒有驗鈔機之類的工具,全憑一雙肉眼對著陽光照一照,政府搞得十分狼狽。
當然了,趙員外送給魯達的那張度牒不會是假的,一則趙員外身價千萬,犯不著作奸犯科弄假度牒惹禍上身;二則五臺山文殊院這樣大的寺院,裡面的當家和尚早已練成火眼金睛,一看二摸,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種尷尬局面到了南宋得到改善,南宋政府吸取教訓,覺得這個製作成本省不得,於是改用絹制,質地和官誥(相當於現代官員的委任狀、任命書)相似。由於製作工藝複雜,假度牒從此不再出現。
度牒上詳細記述了僧尼的原籍、俗名、年齡、隸屬的寺院、師父名字、師承關係,以及官府有關職掌宗教事務人員(相當於現在的民族宗教局官員)的資訊。僧尼死後或者中途還俗,度牒必須上繳。宋朝還有規定:犯了罪的人如果剃度出家皈依佛門,則視作重新做人既往不咎,所以魯達打死了鎮關西後,化身魯智深就可以酒照喝肉照吃,用不著擔心警察找上門。
正因為有這許多好處,宋朝的度僧限制也是滿嚴格的,規定在擁有一百個僧眾的地區,方可剃度一人,比今天考大學、考公務員的錄取率還要低。做和尚比做公務員還要難。
沒有度牒的人如果想要出家,那就得先到寺院裡去當「行者」,相當於現在機關裡的臨時工,擔負寺院裡的各項雜役,如種地、舂米,還有前文所述的報曉等工作。武松沒有趙員外的相幫,所以只好當行者,比魯智深差一個等級。
行者不剃頭髮,髮型為垂髮,京劇中行者武松的扮相就是其中的典型。行者也可以從師受沙彌戒,但必須等到朝廷規定度僧的時日到來,經過官府甄別,並且經過試經等考試合格,得到許可給予度牒,並指定僧籍隸屬於某寺院,方能取得正式的僧人資格,剃度為僧。想想看,做一個和尚有多麼難,像我們熟知的孫行者、武行者,都只不過是個候補和尚而已。這就是沒有度牒的苦!
度牒行情看漲,社會上就出現了爭購度牒的風潮。一些有權有勢的世俗地主爭購空名度牒,既是表達一種佛教信仰,也是為了寄名僧籍,可以逃避國家的賦稅徭役。像趙員外那樣,說明在宋代,豪紳之家購買空名度牒,已是一種佛教信仰和擁有財富的象徵;而那些豪門官吏參與爭購空名度牒,則更主要是為了炒買炒賣,低進高出,從中漁利。從某種意義上說,度牒倒有些像今天的股票了。
▲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股票被炒得太瘋狂,證監委就要出手干涉;度牒被炒得太熱,宋朝政府也要不安起來。北宋末年,宋徽宗就不得不下詔書,禁止這種賤買貴賣、非法牟取暴利的投機行為,規定凡是不按官方牌價私相買賣的度牒,錢鈔一律沒收充公,由國家作為罰沒款處置,已經剃度的和尚也一概勒令還俗。
可是,這道聖旨終究還是敵不過市場經濟的大潮,何況頒佈這道聖旨的皇帝都給人家捉去當俘虜了,於是度牒炒作之風到了南宋死灰復燃,越演越烈。到後來,不少俗家地主都手握度牒,真正的出家人反而買不到官價的度牒,就千方百計購買黑市度牒。在川蜀地區,一張度牒的官價是一千貫(注意,比唐朝漲了十倍,已經相當於人民幣一百萬了)(編按:約為新台幣四百六十七萬),而民間黑市的價格漲到了一千六百貫,比官價高出六十%。有的人想出家卻買不到度牒,竟然幹出了殺人劫牒的勾當。
益州知州張詠審問一個可疑的僧人,發現此人的度牒資訊與口供多有出入。
「這張度牒是你本人的?」
「是的,大人,千真萬確。」
「你的師父叫什麼名字?」
「叫悟空。」
「悟空是在哪家寺廟出家的?」
「是跟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經的。」
「呔!誰讓你亂說《西遊記》來!」
張詠驚堂木一拍,大喝一聲,於是當庭下判詞:「勘殺人罪。」
衙門胥吏們都想不通,認為知州判案也太玄乎了。但後來查實,張詠的判斷準確無誤,此人獲度牒不能,乃佯裝與一個擁有度牒的僧人結伴同行,途中殺僧而劫取度牒、僧衣,自行披剃為僧,冒名頂替。為了當一個和尚,居然要去殺人,真是阿彌陀佛!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延伸閱讀:連女性都裸身下場!宋朝全民瘋相撲 摔得好才能躋身人生勝利組
作者:陳華勝
本文由 商周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