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過世的消息一出,從朋友、粉專到各大媒體,當天下午臉書上滿滿的霍金緬懷文,無論是否了解他的著作與研究,至少世人都知道這個世界少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
他對於科學界的貢獻重大,莫過於「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與「霍金輻射」等重要學術理論,這些對於大眾來說有點遙不可及,但這些論述卻是一種對未來的遠大想像。
霍金提出關於黑洞的「霍金輻射」理論認為,黑洞會透過伽瑪射線蒸散出閃光與能量,這種過程就被稱為「霍金輻射」。目前雖只有透過模擬重力研究展示了其存在的可能性,但NASA已發射出衛星,尋找宇宙中黑洞伽瑪射線造成的閃光。霍金本人也曾表示希望將這個結果刻在墓碑上。
那遙遠宇宙中的黑洞輻射究竟跟人類有有什麼關係呢?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中的能量最終都會轉化成不可作功的熵,這就是著名的宇宙熱疾假設。當宇宙中所有物質達到熱平衡,也就表示沒有任何提供運動與生命存在的能量,整個宇宙將會呈現一片死寂。
俄裔小說家納布可夫(Vladimir Nabokov)曾經說過:「科學離不開幻想,藝術離不開真實。」在這兩者交織之下的產物即是「科幻」,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科學家都喜歡科幻作品的原故,因為透過幻想去展望未來,可能意外找到科學上的方向。
科幻小說大師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有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說《最後的問題》(The Last Question),即是在講述人類隨著文明發展高度演進,同時也在著手尋找宇宙熱寂的終極解答,直到最後一絲光線消散後才意外地找到解決方法。
有人說,在恆星的能量都消失後,霍金輻射會將黑洞都蒸散、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宇宙熱寂」,可能只剩下量子事件持續活動;也有人說,霍金輻射或許可作為一種動能持續運用。但基於現今人類對於量子、重力與黑洞的了解,難以得知最後的結果會是如何。
霍金曾說:「我的目標很簡單,徹徹底底地理解宇宙,為什麼它是現在這樣,以及到底為什麼它會存在。」這個問題或許是他遺留給我們的可能性,也是對於未來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的想像。
這位偉大科學家不只打破被宣判2年死亡的魔咒,更提出許多撼動科學界的理論。他是我們這個世代的愛因斯坦,一個充滿幽默、成就非凡的普通人。除了惋惜失去這位天才,我們能做的是繼續往宇宙深處探索研究,這大概才是對他致上最深的敬意吧。
(via guokr)
廢柴的粉絲團開張了,想要聽廢柴分享音樂、電影或是講幹話,就快來點個讚吧!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