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式軟糖
加拿大安大略省,一處公寓傳來惡臭,住客布魯希爾(Michael De Bourcier)心臟病發猝死在客廳。這個消息對好友瑞柏林(Dylan Reibling)來說,除了感傷,更多的是震驚,因為布魯希爾留下了一個假身分還有一連串的謎團。
(圖,紀錄片《Looking For Mike》/Real Stories)
2000年,瑞柏林和布魯希爾結識於一間小型網路公司,兩人擁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愛喝同一款啤酒、來自同一個加拿大小鎮「戈德里奇」(Goderich)等等,兩人一見如故,形同兄弟。
然而,經濟不景氣,公司不幸在2年後裁撤,兩人各自找到其他工作,依然保持聯繫。某天,瑞柏林收到布魯希爾寄來的郵件,表示自己打算到日本或德國教英文,正在準備一項英語測驗,希望瑞柏林能當他的「非親屬緊急連絡人」。瑞柏林收到信件後,毫不猶豫簽名並回傳,布魯希爾也回信向他道謝。但是瑞柏林沒想到的是,這是他與布魯希爾最後一次連繫。
(圖,紀錄片《Looking For Mike》/Real Stories)
2002年4月10日,警方接到通報,鄰居表示布魯希爾的公寓發出陣陣異味,警方破門而入,很快發現33歲的布魯希爾臥倒在公寓地板,已經死亡多時。警方馬上搜查死者的錢包以進行身分確認,卻意外發現夾層裡的一張卡片,上面寫著:「如果我死了,請連繫這支電話」。警方按照指示打過去後,發現這是一間殯葬公司,對方表示,布魯希爾已經在一週之前預付了自己的葬禮費用。
(圖,紀錄片《Looking For Mike》/Real Stories)
接著,他們發現另一項更驚人的事實——警方無法透過布魯希爾的私人文件聯繫到他的親屬,因為他的身分證、駕照、文憑等等,全部都是偽造的!警方甚至找不到布魯希爾在2000年以前的生活紀錄,只好向總部通報:「我們發現一具屍體,但不知道他是誰」。
得知消息的瑞柏林,從悲傷轉為憤怒,朋友的欺騙和背叛讓他感到痛苦,開始逼迫自己刪掉關於「布魯希爾」的所有記憶。就這樣10年過去了,2012年,瑞柏林再次想起這段往事,憤怒漸漸退去,只剩下濃濃的思念,身為一名紀錄片製作人,瑞柏林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技能,他覺得自己有義務展開調查,否則「布魯希爾」無法完全從他心裡離開。
(圖,紀錄片《Looking For Mike》/Real Stories)
瑞柏林透過公共檔案、殯儀館、法醫、前同事進行調查,甚至聘用私家偵探派瑞(Dave Perry)共同追查真相。派瑞很快有所發現,他查到,真正的布魯希爾是個4歲的男童,已經在1973年去世了,而男童家人表示並不認識這個假的「布魯希爾」。
之後的調查一度陷入僵局,直到2015年3月,瑞柏林翻查加拿大失蹤人口數據庫時,在779個失蹤人口中,發現其中有位於1992年在卡里多尼亞(Caledonia)失蹤的男子沃爾頓(James Scott Walton),樣貌與他死去的朋友十分相似!
(圖,紀錄片《Looking For Mike》/Real Stories)
瑞柏林和偵探趕緊連繫沃爾頓的家人,家人欣喜若狂以為找到失蹤已久的沃爾頓,沒想到迎來的卻是一具冰冷的屍體。82歲的老母親顫抖著雙手打開瑞柏林帶來的照片,含著眼淚表示:「雖然老了一些,但我能保證他就是我兒子!」
(圖,紀錄片《Looking For Mike》/Real Stories)
沃爾頓的姊姊表示,1992年,沃爾頓出門見朋友後沒再回家,彷彿人間蒸發,警方在高架橋下發現沃爾頓的車子,裡面擺著他的錢包、身分證件、衣物等等。這20幾年來,他們一直在等他回來,沒想到他在12年前就已經去世了。經過驗屍官的基因檢測鑑定,警方證實「布魯希爾」的真實身分是沃爾頓。
至於為什麼沃爾頓要隱藏身分,甚至打電話到殯儀館提前預付葬禮費用?到現在依舊是個謎團,不過對瑞柏林來說,這份友誼,是真真切切地存在過。
(圖,紀錄片《Looking For Mike》/Real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