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酸們肯定看過關於男女同工不同酬的論戰,但,有些人認為分明是女性「自己要選擇低薪的工作」,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乾脆就先來看4個真實的小故事。
►男女同事交換身分兩週:男生抱怨根本是地獄
施耐德(Martin R. Schneider)在 2014年,偶然發現和他通email時總是彬彬有禮的客戶,變得異常粗魯自大,而這只是因為他不小心在信末署名處掛上了另一位女同事霍爾伯格(Nicole Hallberg)的名字。隨後他們倆人試著「交換身分」兩週,施耐德說,那根本是地獄。
「我每個問題跟建議都被質疑,好像我什麼都不懂似的。那些原本我閉著眼睛都能處理的友善客戶,全都成了自視甚高的傢伙,還有人問我是不是單身,或是在公務信件裡叫我『甜心』。」施耐德實際體驗了厭女,他說,知道這個現象和親身體驗完全不一樣。
而女同事霍爾伯格呢?她開心地說,這是她工作最順利的兩週,她不用再花額外的精力去處理性騷擾,也不用不停說服客戶自己聽得懂那些業界術語ーー只不過是換了男性的名字,工作就變得簡單多了。
►男女同樣愛提加薪,但女性比較少如願
有一種解釋「同工不同酬」的常見觀點,是認為女性野心比較小、男性比女性更愛提加薪。但近期有研究推翻了這個觀點,研究證明:女性和男性一樣愛提加薪,只是她們更難如願。
研究人員從澳洲的800個工作場所中,隨機挑選了4600名員工做為樣本,結果發現,女性提加薪的頻率和男性時其實一樣。但,請求加薪時,男性的成功機率足足比女性高了25%,也就是說女生更難爭取到往上爬的機會。
►男性比較容易受到肯定
又是一項實驗,2015年刊登在《施普林格》(SpringerLink)的研究指出,男性身分總是比較容易受到肯定。
他們做了一套虛擬的線上課程,請助教扮成兩種性別,並且要求實際上是受試者的學生,為助教的表現打分數。結果,不論該助教的實際性別為何,只要是「男性身份」,得到的評分就會顯著高於「女性身分」。
►男性還比女性更容易被錄取
2012年,Mos-Racusin等教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在「STEM領域」(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中,男性更容易被錄取。他研究127個應徵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隨機幫他們冠上男性或女性的名字,結果發現,這127名隨機分配名字的科學家,女性名字的科學家一般被認為能力比較差。
另一方面,就算男女的履歷內容完全相同,面試官還是顯著地給「男性申請者」更高的評價,也更有意願雇用他們。然而,當研究者把所有可辨識應徵者性別的細節都隱去後,面試官們選擇女性來面試的比率,從5%一路飆升到54%。
從以上的故事,其實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不願面對的真相:社會就是認為女性比較「沒用」,所以她們拿不到和男生一樣多的薪資。
但,優秀的女性原本就相當多,只是我們的社會老是愛恐嚇這些女生「太強勢的話會沒人要喔」「女生要懂得裝笨才是真的聰明」,導致她們漸漸「以和為貴」,放棄了自己原本可以嶄露的鋒芒。也有許多研究證實了,在小學和幼兒時期,女生的表現根本不遜於男生,包括數學、物理等等的「硬科」也是。然而隨著年紀增長,社會對個人的影響成形,還待在STEM領域裡的女性就極端減少。
如果你看了這麼多例子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建議你可以查查看,台灣人到了中年之後的男女薪資水準是怎樣的。媽媽們為了傳統概念的育兒,經常是會選擇辭職的一方,甚至,是被公司違法「巧妙地」請走,更不用說如果你是適婚年齡的女性,面試時一定會被問有沒有計畫結婚生小孩了,這個問題只要答了「是」,工作機會大概就這樣拜拜。
一旦女人成為家裡的照顧者,她們的工作年資就中斷了。更不用說那些原本優秀的工程師,可能在帶完兩年小孩之後,發現自己已經跟不上現今的技術規格,想要再次就業也變得更困難。
即使是2016年主計處的調查,也明確指出「我國女性平均薪資比男性低14%,女性若要達到和男生相同的年總薪資,需要比男生多工作52天」。
簡而言之,白蝦認為是我們的社會「太過獎勵男性特質」,假設男女天生真有差異(例如男生體力較好,女生細心手巧?),那麼......為什麼我們不願意給女性特質更多正面的評價、為這些特質給出薪水,而是彷彿預設女人不如男性優秀一樣地,認為她們「應該要做得跟男人一樣好」?
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