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社會對於性別採取二分法,一個人不是男生、就是女生,而現今隨著風氣與法案的改變,許多性格欄位開始改革,包括Facebook在內,人們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身分的選項,不再用非黑即白的生理性別定義一切。面對這樣的變動,父母親該如何教育小孩呢?
假文青要分享的,是一名Twitter用戶的@campbutch貼文:
這天在上班的時候,一個小孩問我是男生還是女生,我回答兩者都不是。
小孩的父母對他解釋-「這世界上有些人是男生的他(he)、有些人是女生的她(she)、還有些人是他們(they)唷!」當小孩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事情時,爸媽回覆他等會可以一起討論。
At work a kid asked me if i was a boy or a girl so i said "neither" & their parent explained that some people are "he", some are "she", and others are "they" - the kid replied that they had never thought of that, and the parent said they could think about it more together later
— jay jackson (@campbutch) 2018年8月13日
剛好,英文單字they沒有性別意味,可以用來稱呼一群男生,或是一群女生。
這對父母的教育方式讓發文者相當感動,也讓其他Twitter用戶以標籤#campbutch轉發,分享他們對育兒的看法。
有網友這麼說:
「這是我今天讀到最好的推文了!身為父母,我們常使用一個東西的原型來教育孩子,例如是天空飛過一隻鳥,我們告訴孩子那是鳥,從此之後他只要看到有翅膀會飛行的動物,就會稱呼為鳥,但不會在意那是什麼種類的鳥。
這麼做也許可以快速的讓孩子記得事物,但反面而言是種約束,也許我們該延伸,跟他討論、讓他知道更多種類的鳥。」
Best tweet I read today. We parents use prototypes to teach kids what things, situations etc are. See a bird, “there’s a bird”. Kid now only sees that thing as a bird...because some adult told them. In doing so we often constrain kids. Time to check our protyping.
— Maria Robertson (@smartpublicsvcs) 2018年8月14日
假文青想起一句話:「每個人都是在生兒育女後,才了解為人父母的困難。」透過教育小孩的過程,人們也從中改變自身價值觀。
先前在「從《為巴比祈禱》看宗教與同性戀,盲信才是人世間的地獄」中,描述了一名保守派母親的心態轉折,從小受的教育與宗教告訴她「同性戀者不容存在」,在愛子心切下,只能不停勸退兒子。
觀賞這部片時,我才理解到家中長輩的想法,他們難以接受現在的性別認同,是因為和舊時代的教育與經驗完全相異,短時間的衝擊下,來不及適應,也沒有親身接觸到跨性別者。
這時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面臨很大的考驗,除了自身價值的衝突外,眼前的新家庭會塑造幼童的雛型,到底該指引小孩、還是放任思考呢?
回到這個案例,這位母親告知小孩的是新時代的處境:「這世界上不只有兩種性別自我認同」,解釋完畢後留給孩子思考、討論,我認同這種方式,愈害怕兒童過早知道社會的真相,愈會阻礙了他們與世界的接軌,也許我們低估了小孩的想法!
✿相關性別探討文章
「女裝Coser」大剌剌進女廁!網友吵翻:多蓋跨性別公廁才是正解
無法想像的別離 代理孕母產後藏匿嬰兒 太憂鬱不想說再見
泰國人妖秀看很爽? 從泰迪傑格看「變性者」的社會接納
失焦的#MeTOO運動:這不是一場女vs.男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