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下一個福島。」
自2011年日本福島爆發第一核電廠事故,世界又掀起一波對核能安全的質疑。民間對日本的聲援除了200億的捐款以外,影響更深的是來自於民間團體的運動與標語,一面旗幟充斥著獨立書店與酒吧,象徵著理性與希望,甚至不少青年在環島時還將旗幟掛在單車後面.猶如散播和平理性的思想。
這面如此正向,看似「主流」的旗幟,看在日本人眼中卻有種奇怪的感受,日籍音樂人馬場克樹就曾投書媒體寫道,「不要有下一個福島」看似是一個拒絕輻射危害的「政治正確」標語,但實際上這是對於福島的標籤行為。他提到,核災事實上影響到福島市的區域相當有限,並不是所有福島縣的居民都飽受輻射摧殘,但民間的宣傳與政治標語的渲染,卻讓福島縣所有的居民都接連受到了影響。
而下面要說的,近期發生在福島市的一項公共藝術爭議,也許能完美詮釋這種福島縣居民的困境與矛盾。
在8月3日,福島市市長木幡浩就在福島市JR站附近的教育文化中心,盛大揭幕了一項公共藝術,由當代藝術家矢延憲司設計的雕塑作品《太陽的孩子》。「這項雕塑代表勇敢對抗核災,抱著希望克服萬難的象徵。」在這個高6米2的雕塑中,還有穿著黃色防輻射衣的設計,胸前的輻射讀數為000,拔下的頭盔與右手握著的太陽,更是象徵著從苦難中走出,用乾淨能源取代核能。
看似頗具深意的公共藝術作品,誰能想到竟引來了大批日本網友的謾罵,除了GOOGLE上的地標慘被洗一星負評以外,不少網友還跑到市長木幡浩的推特上抗議,指責這麼做是二次傷害福島市民,「福島特色難道只剩核災了嗎?」「只有福島市的公共藝術才有防護衣,不就是說福島市不安全,要穿防護衣才能外出?」也有民眾不滿該裝飾藝術的科學知識素養:
「教育文化中心本來就是學習科學的場合,卻因為藝術與反核理念,卻把輻射值標示為零,這是教壞小孩!」
「因為自然中存在著各種輻射,就算遠離輻射源,也有宇宙背景輻射,因此輻射讀數為0是不科學的。」
(圖/視覺中國)
除了網路上的謾罵以外,還有不少人用電話與郵件不斷投書市政府,接連的群眾不滿,令藝術家矢延憲司不得不在8月10號於個人網站發表道歉聲明:
「我只是想表現出一個核災不存在的世界,讀數為零只是一個很單純的藝術想法...對於設立雕像感到不安與驚恐的人與當地居民,我至上深深的歉意,這不是我原本的初衷,因此我感到很痛心。」
雖然引起當地民眾的公憤與網路聲討,但市長仍堅持不遷移雕像,他表示本來藝術與科學之間本來就是有差異的,在福島展出之前,作品已於全世界各地展出,獲得許多藝術界人士的認可,希望大家了解創作者的原意,能靜下心來欣賞美術品本身。
當然要求藝術作品要有科學素養,要求普羅大眾懂得欣賞藝術,這本身就是緣木求魚。但必須要說的是,在今日核能與核災的議題複雜度,已經遠遠超過人們想像,原出自於善意的舉動,最後可能都將面目全非,進而使得無辜者受害。
(圖/視覺中國)
諸如此類的貼標籤行為,還發生在台灣的立法院。台灣整天吵的「核食」,實際上所指的,並不是受輻射汙染的食物,而是生產地來自「福島周邊地區」的農產品。台灣方面的態度是,完全不需檢驗,只要來源是福島周圍地區,通通禁止進口;事實上在日本嚴苛的食品檢驗標準下,並不會貿然出口有輻射汙染的食物,因此台灣所禁止的「核食」,實際上多是沒受到輻射影響的農民,出產食用無虞的農產品,只恰恰住在「福島周邊」,就被貼上認定是「核食」。
(當然任何人都有選擇食物的權益,我是想強調"核食"一詞的誤導)
當然在政治上,政治人物不能冒風險,講要讓「核食」進口的人早就被炮成了灰。最悲哀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當政治凌駕於事實與科學之上,不應該受傷害的人就因此受傷了。
同身在狹長小島,物資缺乏需仰賴核能,對發生核災的日本人,我們掀起了一絲同情與憐憫,甚至反思台灣政策,舉起「不要有下一個福島」的旗幟。但現實是,越來越多這種帶有善意的「福島反核產物」,漸漸地成了帶有惡意的標籤,成為當地農民的惡夢,當地民眾對《太陽的孩子》的惡評,只是其縮影而已。
「請不要再說『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了!」馬場克樹沉痛地說著。誰能想到,「我是人,我反核」,最後反到的竟然是受害的福島人呢?
▼▼▼▼快幫胖丁按個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