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曾去餐廳點個食物,發現味道很奇怪、不新鮮,但又不想浪費於是忍痛把它吃完的經驗?毫無疑問地,吃品質差的食物不會給人滿足感,沒有人會想吃難以下嚥的食物,但學者觀察到,有接近半數的人會選擇把它吃掉,導致最後反胃與拉肚子。
面對這種不理性的行為,經濟學家用了「沉沒成本」來解釋,是因為我們做錯事的成本無法回收,如果不想要付出更多代價,只能接受它的存在;如果把食物丟掉,那麼代表我得花時間、金錢再吃一餐,因此不少人會有「算了吧」忍痛吃完的覺悟,但當中忽略的,卻是吃掉不新鮮食物的代價。
在我們生活中充滿了有關沉沒成本的決策,甚至連政府也常常遇到,在種種案例中能發現,人們面對這種問題時,往往會掉入一種「沉沒成本謬誤」的陷阱。例如賭徒一直賭輸,總會想「賠了這麼多,不梭一把怎麼行?」投資客面臨股票暴跌時,總不會忍痛殺出,反而更多是抱得緊緊,幻想著股價有天能「重返榮耀」;
政府參與超大型建設案時,發現了重大缺失,卻不願意停止建案,多半選擇繼續加預算做完,就像北市府棘手的大巨蛋案一樣,就算知道廠商沒有按圖施工,最後柯P也轉向希望大巨蛋復工,而不是無限擺爛。
事情越是糟糕,只要頭洗下去了,無論再怎麼困難,人們都會傾向於把頭給洗完。經濟學家就說到,人類若陷入這樣理性謬誤之中,那麼這些不理性的決策可能會帶來一些重大災難。以下就是兩個歷史上的經典例子:
在1960年,英國與法國共同研發飛機的專案「協和客機」,這是個能在海拔1萬5千公尺,以兩倍音速行駛的超音速客機,跨越大西洋,從巴黎飛到紐約只要3小時。看似非常先進,但在投資期間,不斷有學者質疑發現飛機營利的可能性,其高昂的價格可能無人願意搭乘,但已投入金額相當龐大,讓兩國不敢輕言放棄研發。直到產品上市時,協和客機因為耗油量高,噪音極大的問題被所有航空公司唾棄,最後只生產了20輛飛機,兩國政府的公股公司,只能吞下大量的研發虧損,由兩國全體納稅人負擔。
再來是民間企業的例子,在1992年時,英國最具歷史的銀行之一「霸菱銀行」(Barings Bank)其中的天才交易員李森(Nick Leeson)做了失誤的買賣,賠了很多錢,但銀行方卻沒阻止他,反而多次資助里森,讓他有更多籌碼可以投資。對銀行來說,李森是股票炒作高手,缺的是機會與資本,賠了點錢沒關係,再次賺回來就好,在加碼數次未果後,銀行終於發現李森隱瞞的14億英鎊損失,加碼的錢都只是拿回去填坑,根本就沒有賺到錢,最後害得這家百年字號銀行陷入倒閉的結局。
越是重大的決策,人們越會陷入沉沒成本的謬誤之中,尤其是大企業與政府。
▼超音速客機因成本特性難以商業營運,已經停止營運近15年,近期美國Boom公司正打算重啟其市場
為了解決這樣的社會困境,經濟學家丹尼爾(Daniel Kahneman)就提出「展望理論」,用數學方法證明只要每個人(公司/政府)的初始狀態不同,對量化的風險態度也會不一樣,因此會導致各種經濟上不理性的決策。丹尼爾也因此理論榮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他後來在著作中《快思慢想》中簡化了這種理論,用平易近人的敘述解釋我們陷入這種困境的原因。
他提到政治上常陷入沉沒成本陷阱的原因,是在於執政方如果出於理性,判別出原本的政見不好,做出「決策大轉彎」,那麼在政治上會蒙受巨大風險,因為無法兌現政見是無執行力與懦弱的象徵。發現政見不能足以兌現時,政府往往會規劃更大的方案,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台灣的能源政策,在過去的歷史中,核四不斷受阻又永無止盡追加預算;而新政府上任後,堅持要非核家園,而進而規劃了2兆台幣的綠電躉購計畫來填補坑缺。
在能源政策上,盡可能多元化,降低各自的發電風險應才是正確之道,但政治的風險先於經濟的結果,就是使各政黨讓能源政策走向極端化。
另外,丹尼爾說企業與個人常陷入困境的原因,通常是被成功經驗綁架,有經驗的人就算承受虧損,也會堅信這樣的做法是對的,進而保守默默地把虧吃下來。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找新人來大破大立,新人並沒有既有的成功經驗,因此也不會被既有的虧損給綁架方向。
有趣的是,明尼蘇達大學的實驗者發現,實驗室的白鼠也會陷入這樣的謬誤中,在排隊領食物的老鼠,如果等待食物越久,他便更不容易放棄等待,也許努力過後不願輕言放棄,這就是生物的本能。但我們是自詡擁有高度智慧的人類,不該受本能的驅使而讓我們陷入更大的經濟困境中。
在決定要不要繼續「凹下去」之前,我們該好好想想有無其他的選擇,要是當前的小虧,也許會與拋下沉沒成本新決策帶來的小賺相抵消。
在生活中,有許多決策都是可以拋棄的,例如不新鮮的食物、不好看的電影,甚至是個性和不來的另一半,不少人因為與對方相處很久,在對方身上花了很多錢(買包包、車)而不願放棄一段感情,殊不知個性不合的人,相處越久賠得越多。有時忍痛割捨,反而使人生更豁達。
(當然食物品質、妹子個性很合都沒問題,還選擇丟掉/劈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快幫胖丁按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