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威全(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
又到夏秋交替之際,留學生忙著搬家、換室友或打包回臺,就在我著手處理幾位臺灣留學生的房租糾紛時,倫敦市街逐漸浮現了沿街兜售盜版 DVD的族群,全是華人。
我住在東倫敦,工人階級與移民匯集的區域,三百多年來,這裡就是移民落腳英格蘭的首站,先有來自法國的新教徒,然後是猶太人、愛爾蘭人、俄羅斯人與東歐的斯拉夫民族。
(圖/Pixabay,下同)
貧窮的移工、在地幫派與色情產業曾在此另成一個世界,是倫敦警察廳無力管束的區域,一八八八年時,此處的暗巷有開膛手傑克的詭秘蹤跡。二次大戰後,印、巴裔移民大量湧入,為倫敦東埠更添多元色彩,此後這裡就一直是英格蘭最具文化多樣性的地區。
我居住的紅橋自治市( London Borough of Redbridge)在東倫敦偏北,在這地盤上兜售 DVD的,一整年下來我見過三個人,一男兩女各有地盤,一個在鄰近火車站的鬧區,其他兩個分佔餐廳、藥妝店、超級市場聚集的市街。提著一個塑膠購物袋,裡面裝滿了一片片的電影 DVD,他們會走進餐廳,推開雜貨店的門,或者佇在車站旁的通道,對著裡面的顧客、往來的旅客,輕聲叫著 DVD、 DVD、 DVD。有時,膽大一點的會走入住宅區,一家家敲門,或到超級市場旁對進出的消費者喊賣,直到超市的警衛現身趕人。
他們袋子裡面全是熱門院線片,九成是好萊塢電影,有的在美國才上映,英國電影院還看不到。倫敦不與好萊塢同步,這很平常,除非是像《哈利波特》這類有濃濃英國元素的電影,美國院線片總是在上映好幾個月後才在英國看得到;不像臺灣的電影院,常與美國同步上映好萊塢片子,臺灣人與美國人不同文不同種,但追隨美國文化亦步亦趨。
盜版 DVD因為片子熱門,頗受歡迎,儘管常常品質不怎麼樣。有位DVD販者劉琴是我法律服務的對象,她就曾一手抓了七、八部片子送我,我看了,其中五部還頗清楚,英文字幕功能也正常。一片 DVD賣一英鎊,買的人實惠;現金交易,賣的人獲利豐。我問劉琴,她說未必天天都出門賣,但一出門,一天可以賣超過百片,算算收入是英國規定的最低基本薪資的兩倍。
賣 DVD的華人族群很快就一小撮一小撮地,出現在英國各處市鎮:「 DVD, DVD, DVD ……」 DVD成為華人的代名詞。我住的地方黃臉孔稀少,就曾七次走在路上,被英國人朝著我戲謔地叫我 DVD。
第一次是走在住宅區裡,街道對面的人行道上一個中年白人與我相向而行,他步伐輕快手裡拿著串鑰匙,隔著不算寬的馬路衝著我戲謔地喊 DVD、 DVD、 DVD,喊著喊著自己高興地笑了起來。我震驚而不知該如何反應。他的笑臉讓我想起小時候念國中時,班上來了位美國學生,在一九八 ○年的彰化市,來了個白人是稀有的事,一下課,各班學生都跑來我們班看外國人,他走到哪,一群人就圍觀到哪。
我停下步伐楞著,看著喊我 DVD的白人走到一部賓士轎車旁,開了車門坐上駕駛座,車子引擎啟動了,車裡的音樂隱約傳了出來。我跨過馬路走向他,敲了三下車窗要他搖下窗來。「你為什麼叫我 DVD?」
我一臉不爽。他原本歡欣的神情有點慌張。「為什麼叫我 DVD?」我又問了一次。
「因為中國人都在賣 DVD ……」,他坐在車裡,身高超過一八○,聲音卻有點顫抖。
「你應該道歉。」我看著他,心裡也怕他突然開車門出來和我吵架甚至揍我一頓。還好他沒有。
「對不起。」他的聲音微弱。
「 OK。」我這樣回了他,然後就轉身離開。
第二次是我走過公車亭,三、兩人正在等車,一個傢伙,白人,對我衝口而出「 DVD、 DVD、 DVD ……」,我停下腳步,回敬他:「 You are a racist.(你是種族主義者。)」,在英國社會這是很嚴重的指控,他一下子被激怒了:「中國人都在賣 DVD!」
公車站旁剛好有家越南餐廳賣中餐,我指著餐廳:「裡面都是中國人,他們也在賣 DVD嗎?」我猜他一定搞不清楚越南人與中國人的差別。反正我和他就大聲吵了起來,我並不特別勇敢,敢吵是因為身在鬧區,估計他不敢動粗。
「電視節目『罪犯通緝』裡被通緝的都是白人,所以白人都是罪犯?」我質問他。我邊吵邊估量周遭形勢,如果他出手,我就趕快閃入越南餐廳裡。吵到公車來了,他就上車了。
有一次的經歷最奇妙,在烤雞店排隊點餐時,一位印巴裔的青少年走向我:「請問你賣 DVD嗎?」
「沒有。」我的聲音有點不高興:「為何你這樣問?」
他說,他是真的想買 DVD,看到我是華人,猜想或許我有管道:「如果你覺得受到冒犯,我很誠摯地抱歉,我沒有其他意思。」
DVD成為華人的代名詞,在英華人都感到惱怒。我曾目睹中餐館的經理不客氣地把推門兜售 DVD的人推出去。來自臺灣與大陸的學生群中,吵得更是激烈。
臺灣學生怒罵大陸學生:「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賣 DVD的是你們中國人。」在協助留學生處理租房議題時,我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大陸學生也罵:「都是這些賣 DVD的丟中國人的臉,讓人瞧不起。」
我聽了後冷冷回了一句:「英國人就算不叫你DVD,也會叫別的字眼。」
我想起住在波蘭的弟弟曾告訴我,他的日本同學,可愛的和子常常一出門,就遭到鄰居小朋友們的雪球攻擊,小孩子們丟得很高興,嘴巴邊喊著「ㄎㄧㄣ空鏘,ㄎㄧㄣ空鏘。」
ㄎㄧㄣ空鏘這個詞,有次我太太在臺灣遊溪湖糖廠時,也被這樣稱呼過。糖廠的工作人員發現我太太不會說中文,就轉頭問我:「她是ㄎㄧㄣ空鏘喔?」
「什麼ㄎㄧㄣ空鏘?」我問。
他回答說:「越南的啦。」
「越南就越南,什麼ㄎㄧㄣ空鏘。幹。」
我在倫敦沒被叫ㄎㄧㄣ空鏘的經驗,倒是被叫過 Chinky,還有 Ching Chong。有次和太太走在社區公園,三個可愛的白人小孩,三、四歲吧,看到我們兩個黃臉孔,興奮地圍著我們跑,對著我們說一串他們自己發明的外國話:「 Cho Ping Wa Wa Haa......」
我太太臉色一沉,對著他們說「 That's not very nice.(這樣不好。)」小孩靜了下來,比較大的那個輕聲說. Sorry。
我說,小孩只是好玩,何必呢?太太說,不對的事情從小就要讓他們知道。
作者:施威全
本文由 秀威資訊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