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競技成就與血統有關嗎?大部分人都認為有影響,例如奧運田徑項目,各國都愛派非裔選手上場,歷年以來,跑步、跳遠等項目的金銀牌都是由黑人囊括,這讓我們相信「黑人運動比較強」;在大型球類運動比賽中,白人也常展現出體格優勢,在棒球、足球中,比例並不一定比非裔選手少。
講到這就有點尷尬了,亞裔的選手有甚麼優勢呢?雖然在傳統運動界,亞裔看似是弱勢族群,有趣的是,在電競領域中,亞裔選手似乎都有著更好的成績。
近期正逢《英雄聯盟》2018年世界賽開打,遊戲商Riot公布了世界賽24隊的隊伍名單,除了亞裔臉孔的韓國、日本、越南、台灣、中國、日本代表隊以外,令人意外的是澳洲隊、土耳其隊、歐洲戰隊G2都有大量的亞裔選手登錄。更誇張的是Team Liquid與100 Thieves這兩隊「美國隊」,幾乎都是亞洲臉。
電競史上有趣的是,這些熱門的「電競遊戲」不從亞洲發跡,多是從歐美引進過來,但各大戰隊近幾年來,在許多項目中亞裔的選手比例都越來越高,因此在Reddit常常有網友酸說「根本不是世界賽,是亞洲對抗賽」。
看著亞裔選手在電競圈數一數二的佔比,再對比非裔選手在田徑項目中的統治力,我們不禁開始懷疑亞裔人士為何在電競上更容易取得成就,難道真的是血統決定一切了嗎?
▼英雄聯盟S8世界賽的美國隊「Team Liquid」出賽陣容
血統與教育論
為什麼亞洲人打電玩比較強?有一派說法是認為與智商高低有關,根據英國網路媒體Alltime 10s做的統計,平均智商前三名的分別是南韓、日本、台灣,在榜上亞裔為主的國家,平均來說比其他國家來的要靠前許多。
該報告也提到了亞裔人士高智商的關鍵,與亞洲教育系統中充實的數理教育有關,且在日韓台三大地區,大學教育普及率相對於全球都高得多,這或是成為了東亞人智商登頂的關鍵。
在主流的電競競技項目上,除了比操作反應力之外,鬥智與猜對方心思也是很重要的,像是《英雄聯盟》或是《絕地求生》這樣的遊戲,如果不小心露出行蹤,很有可能被對方抓到殺死;但反過來能運籌帷幄,進而給敵人偷襲一擊,往往是勝利的關鍵。因此有人會說,所謂的電競運動,其實就是一個較動態、規則極複雜的「下棋運動」,本質上就是鬥智與默契的考驗。
假設外媒調查報告具有參考性,也許這就能解釋為何外國電競隊,也會找大量的亞裔選手,因為在超高強度的電競賽事中,各隊都需要快速正確的思考與博弈的「指揮官」,比對方晚零點幾秒才意識到某件事情,那麼可能會大大影響比賽的勝負。
經濟文化論
不管任何競技活動,想要在賽事取得好成績,有錢投資是第一步,再來端看是否能長期耕耘,就拿棒球來說,日本與美國投資棒球聯賽已經近百年,聯賽規模與選手強度自然不是只有30年經歷的中華職棒所能相比的。
對想成為體育選手的小孩來說,如果不是爸媽從小有「金援」支持他,對他進行培訓,那麼他可能沒有機會成為一名職業選手。或者是他必須進某某名校的體育專班,參加某大學的籃球校隊,簡單來說,在傳統體育項目中,想要當上選手並不是這麼容易。窮人家的小孩,就算他再有才華,也可能因為缺乏後天的培訓,而讓他錯失成為體育選手的機會。
但在電競上這就完全不一樣了,比起金錢來說,時間可能更重要。想要踏進電競圈,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買一台勘用的電腦,然後不斷花費時間打遊戲。
這也許能解釋為何大部分的職業選手,都是出自於普通家庭、甚至是貧窮家庭的小孩,家裡並不一定有著豐沛的經濟支持。因為他如果是有錢人家的小孩,時間往往非常值錢,與其讓他們打電動,不如讓他們去上鋼琴課、補習,學習更多「值得學習」的事物。
再來是文化價值差異,典型美國小孩可能更熱衷於美式足球、歐洲小孩正在對著球門射球,幻想著要當明星足球員,而此時亞洲小孩正龜縮在電腦前,不斷玩著遊戲。
亞裔霸凌論與華人家庭文化
從許多電競選手訪談也能發現,像是TSM.Bjergsen,就是因為童年過得很不愉快,於是電玩成為了他情緒發洩的出口,現實的不愉快與虛擬世界成就的反差,讓他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玩家。
也就是說,現實世界越不如意的人,越有機會去當電競選手。
在歐美國家,只要有著華裔臉孔,在班上被霸凌是常見的事情,大量的霸凌案催生更多的逃學少年,也許就此讓他們沉浸於電玩世界,進而更精進自己的遊戲技能。童年的經歷越慘,他們越有動力在遊戲中變得更強,而這種過程,更容易讓他們成為優秀的電競選手。
「我的童年過得很糟,我的電競之路是我哥哥幫我爭取來的」這是2013年MachinimaVS拍攝的紀錄片,明星選手Doublelift在片中的自述。片中還提到,亞裔的爸媽對小孩管教非常嚴格,而且不能頂嘴,他還因此離家出走,兩年沒有見到爸媽。
2018年4月,Doublelift在大賽前爆出親哥哥Yihong Peng拿刀砍死媽媽的新聞,震驚了整個電競圈,他哥哥弒母的原因,居然是因為媽媽想要去安慰失戀的Yihong Peng,一時情緒失控所導致。
對於這種悲劇新聞,我們不方便評論甚麼,但筆者認為,這與亞裔父母與小孩相處的方法有關,出自於關心的行為常會演變成訓斥,而Yihong Peng也許就是在如此悲傷的情況下,與母親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最後導致憾事。
Doublelift的家庭遭遇與慘案,很有可能是大部分亞洲家庭的縮影,講起來很憂傷,原來並不是亞裔特別會打電動,而是他們的童年往往比歐美小孩還壓抑。
韓國強勢論
無庸置疑的是,韓國是當今電競「軟實力」最強勢的國家,其在國際上扮演電競人才的主要輸出國。環顧參加2018年英雄聯盟世界賽的的土耳其隊、歐洲隊、美國隊、中國隊、日本隊、澳洲隊,甚至是台灣隊,多多少少都有引進了「韓援」。在本土選手電競實力不強的基底下,許多戰隊都能從韓國找到優秀、價格低廉的即戰力。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看起來亞裔的人很會打電競,但事實上這種現象,也許有一半是來自於韓國人的貢獻。
韓國自2002年建立就成立《星海爭霸》職業聯賽,並且在電視上進行轉播,如今在役的職業選手,多多少少小時候都看過節目,像韓國Gen.G戰隊的選手Crown就曾受訪表示,小時候便是看了星海聯賽而立志成為職業選手。
你可以想像,早在16年前的韓國,有著無數小朋友看著電視了解了「打電動是種職業」,進而踏入電競圈,而今日他們成為了爭戰全世界各地的傭兵,在不同隊裡輾轉來去。
有的人會認為,韓國人的血統就是會打電動,事實上就是這樣嗎?韓國的人口數或許沒有很多,早深根電競領域10餘年的結果,就是比其他國還會挖掘人才。去看韓國的網咖,你可以發現常常有年輕人糾團來網咖「放鬆」,無論年紀大大小小,他們都正在利用高速、便宜的網路與同儕間著競技遊戲。
並不是韓國人比其他人種還強,而是他們有著更優秀的環境,更好的遊戲風氣,使得無數潛藏的電競天才得以被發掘出來。
回頭看看台灣,投入資本雖然不如其他國家,但在電競方面的賽事成績卻也是非常亮眼,筆者覺得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台灣小孩比起其他國家,更愛玩這些競技類的遊戲,甚至練習量不輸韓國選手。
▼知名選手Faker,就算跑到中國接代言,還不忘跑去當地網咖打LOL,這是韓國的娛樂習慣
在這種環境下,2012年TPA的奪冠,可能助長了我們認為「台灣人」很會打電競的印象,但事實上會打電競跟血統無關。只是亞洲小孩可能因為貧窮或是流行文化等等,願意花更多時間在同一個遊戲上,例如我們小時候流行過的魔獸三國、信長等遊戲技巧,正好發展成了MOBA類電競遊戲。台灣如今的電競成績,也許只是各種巧合形成的。
想要成為真正的電競強國,光靠TPA的感動與血統是不行的,除了靠選手個人努力以外,電競大環境的改善才是重點,缺乏像韓國、中國那樣的大企業支持,與政府拉拔扶植,台灣的電競產業也只剩「佛心企業」在苦撐而已。就算我們真是天生「電競民族」,沒有資源,還是不能與中韓列強對抗。
這讓人彷彿想到了台灣棒球的例子,U18常常奪冠,成棒、職棒卻輸得慘兮兮,就算先天有優勢又怎麼樣,後天的失調,影響才是最大的。
▼▼▼▼快幫胖丁按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