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近,圍爐時常會面臨到價值的鴻溝,晚輩和長輩間的代溝難以通過,兩方各有執著,看似固執無理,實則緊緊守護所遵循的信念。張艾嘉所導演的《相愛相親》正是探討這樣的時代差距,透過三位不同年紀的女人,呈現三種不同的價值觀。
三段不同世代的感情,本質同是愛的真諦。
「她相信一輩子,我相信一句話,你只相信一剎那。」
電影的三條故事軸線分別為(1)第一代:吳彥姝飾演的姥姥,遵循傳統貞潔,一輩子守候著丈夫;(2)第二代:張艾嘉飾演的慧英,為亡母爭取權力,困惑與丈夫的婚姻;(3)第三代:郎月婷飾演的薇薇,與浪子相戀,母女關係膠著。
角色配置上,姥姥是三個女主角中戲分最少的,卻是個性塑造最成功的,成為整部戲的主軸,慧英及薇薇的角度都是在側寫姥姥的觀點。
「這是家書啊姥姥,這不是想念的情書,跟外公寫給我外婆的那種,不一樣的。」
慧英心疼母親半輩子沒有名份的婚姻,她決定將父親的墳墓遷到母親身邊,然而父親在老家有一位妻子,不願意讓出屍骨的所有權。站在法律層面,兩名老太太都不是正式的妻子,前者沒有名份、後者只有祖譜,前者陪伴生活、後者口頭承諾,究竟哪個才是愛呢?
華人女性必須遵守三從四德,畢生只許愛丈夫一人,姥姥和丈夫結婚後,丈夫便到外地工作,再也沒有回過老家,只有定時寫信交代一切,在姥姥眼裡這是充滿愛的「情書」,其他人卻認為是封「家書」,有義務卻沒情愫。姥姥終身守候丈夫的歸來,卻盼得老伴過世並在外另組家庭的消息,面臨噩耗與危難,她對外得找尋解決方式、對內得和自己妥協,與其說是放過對方、放過丈夫,不如說是放過自己、放過傳統。
「現在車有了,歌也有了,你倒沒興致了。我自己肯定是要出去的,有妳在,最好。」
慧英欲完成亡母的願望,不擇手段成就目的,卻引起家人們的反感,這真是為了延續親情的連結,亦或只是填滿個人的空洞,運用別段感情的美好來註解自身的婚姻,好說服自己安心,別擔憂與丈夫的情誼,得相信愛情的專一性?
對於結婚許久的夫妻而言,兩人之間的情感是愛還是習慣呢?就算住在一起一輩子,也不能說明就是相愛,丈夫躺在床邊時,心裡是否想著其他人呢?慧英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家庭,也忘記了年輕時的願望,直到最後才意識到,這段關係裡頭,迷失的只有自己。
「我不會等你的,你知道我不會等你的。」
薇薇喜歡的對象是個浪子,他們在計畫之外相遇相戀,可惜他仍要出外打拼,她留不住、也不決定留,對照母親充滿控制慾的行徑,以及姥姥被貞節牌坊桎梏的靈魂,薇薇自由又輕盈。
在科技日新月異下,人類擁有更多的方式維繫感情,溝通不受時空限制,可惜誘惑也隨之增添;以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前者是薇薇的瓶頸,後者是姥姥的執著,速食年代的感情替換率極快,但戀情之間的痛楚仍是針針刺痛的傷害,不會因為改變迅速就能避免這份失落難耐。
▼主題曲《陌上花開》是全片的精華,延續三代的價值與遐思。
神奇的是,整部片沒有出現的那位核心人物爺爺,明明是罪魁禍首,造成兩個家庭的傷害,卻被導演處理地挺微妙,每個人物都相當喜愛這位爺爺,絲毫沒有怪罪之意,張艾嘉筆下的女人總歇斯底里、情緒飽滿,男人則是穩重理性、綜觀大局,這是相當細膩有趣的現象,也是導演的個人魅力與風格所在。
假文青思索著:相親是相愛的一種嗎?家書是情書的一種嗎?
這使我聯想到生母養母的議題,生活在一起與名分究竟哪個比較重要呢?姥姥一輩子愛著丈夫,在家苦苦等候,盼到的卻是丈夫二房女兒的爭奪,這對姥姥是多麽大的衝擊呢?她不能選擇自盡,因為死亡後屍骨更是無法守護丈夫的屍骨,只能任人擺佈。
我覺得這題真的很難,不同個案有不同的狀況,也是一種追究《誰先愛上他》的困境,一個人的快樂會成為另個人的痛苦,我認為親情與愛情的本質都是「關懷與付出」,每段感情都有自己的相處模式,但量化後的比例多寡難以調配,值不值得都是自由心證!那你們怎麼看呢?會如何作出取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