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澤延行(獸醫師)
譯/何姵儀
讓人煩惱又困擾的舉動
出生後到2~3個月大這段期間,是貓咪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貓咪在這段期間一旦承受過大的壓力,或是社會化經驗不足,進入成貓階段後就會出現讓飼主頭疼,甚至困擾不已的問題行為。
不過,與貓咪相遇的機緣何時會出現,這其實是很難說的。如果是愛貓的人,有時可能會抱回還不到2個月大的幼貓,甚至是主動照顧起剛出生的幼貓。
照理說,我們應該也會認養已經長大的成貓,或是過去曾在不當的飼養環境中成長、行為有所偏差的貓咪。並不是所有的貓都非常友善親人,而要讓這些貓立刻進入安穩規律的生活,坦白說並不容易。
但不管是什麼樣的飼養環境,身為飼主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做到先前所述的「互動」與「對話」,也就是多和貓咪溝通,如果抱回來的是幼貓,那就要代替牠的手足,認真地陪牠玩耍,多投注一些愛在貓咪身上。換句話說,身為飼主最重要的,就是要盡量幫助貓咪穩定情緒,輔助牠們成長。
▲飼主也要輔助貓咪成長。(圖/台灣東販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在對「問題行為」感到困擾之前
就算是對寶貝貓咪的所作所為萬般容忍的人,在遇到貓咪做出讓人困擾的問題行為時,坦白說,心裡應該也是「不希望牠們這個樣子」。隨地大小便、亂咬東西、吃毛毯,讓人頭痛的問題行為雖然有很多種,但是探究其因會發現,共同點不外乎是:貓咪承受了某些壓力。
壓力來源除了是飼養環境的問題、玩得不夠多、欲求不滿、缺乏社會化之外,有時原因是出在飼主對於貓咪的習性瞭解得不夠深,或是採取立刻斥責等錯誤的方式來應對。
真是糟糕⋯⋯問題行為的應對方法
接下來讓我們舉出幾個實例來說明。
這些舉動都是會不斷重複的固執行為,造成的原因包羅萬象,有時是要求某個東西,有時是想得到安心,有時是在尋求刺激。另外,隨著貓咪的個性與飼養環境不同,應對方式也要跟著改變,而不是只要這麼做,萬事就會迎刃而解。
►不當的排泄行為
在廁所以外的地方撒尿、排便的行為。不少時候是發生在飼主的床上。通常是因為對貓廁所有所不滿(不衛生、貓便盆太小、無法靜心上廁所、家裡的貓太多使得貓廁所不夠用),或是壓力引起不安、泌尿系統與消化器官不適,偶爾是為了引起飼主注意的要求行為。
【應對方法】
改善貓廁所環境(保持清潔、選擇較大的貓便盆、提升貓砂品質、將貓廁所擺在安靜的地方、貓便盆的數量是飼養的貓咪數+1)。貓咪大小便的地方要立刻清掃乾淨,噴灑酒精除臭。衣服與布製品若是沾上味道,就要立刻清洗或是丟棄。多陪貓咪玩耍、聊天說話。若覺得貓咪身體不適,就要帶去就醫。
►攻擊行為
對人或其他貓咪做出威嚇攻擊(啃咬或撲抓)的行為。通常是因為過度保護自己、飼養多隻貓咪等環境所造成的壓力,或是運動不足所累積的壓力。有時則是因為飼主平時的斥責與怒吼聲。
【應對方法】
幫貓咪準備一個可以藏身的地方。家裡如果有合不來的貓就將牠們隔離開來。盡量態度溫和,並且有耐心地對待貓咪,不要斥責或是怒吼。如果貓咪出現攻擊行為就漠視,等牠冷靜下來再給牠點心吃,或是陪牠一起玩,讓牠開心。
▲為貓咪準備一個可以安心躲藏的地方。(圖/台灣東販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要求行為
叫個不停,不斷地向飼主撒嬌。除了欲求不滿或感到無聊之外,有時是因為飼主的應對方式(例如:回應)有問題。
【應對方法】
無視於貓咪的要求,不做任何反應,也不斥責。訂出一段時間,之後再陪貓咪玩耍,讓牠開心。
►不安行為
遇到飼主以外的人或其他貓咪會極度畏懼。飼主一不在就會叫個不停,或是破壞物品(分離焦慮)。會不斷舔舐身體某個部位,導致舐性皮膚炎。這種情況大多見於成長時期沒有充分體驗社會化的貓咪身上。另外,搬家等環境劇烈變化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應對方法】
為貓咪準備一個可以安心躲藏的地方,盡量多陪牠玩耍,減輕牠的壓力。避免斥責,說話要輕聲細語。
►啃咬布類行為
喜歡啃咬沙發、毛毯或毛衣等布料,咬破時甚至會吃下肚(羊毛吸吮)。這種行為經常出現在社會化時期過得不健全的幼貓身上。而吸吮毛毯或是人的耳垂、嘴唇、手指等情況,大多出現在過早斷奶的貓咪身上。
【應對方法】
增加狩獵等遊戲時間,以消耗貓咪的體力。貓咪愛咬的衣服或是布製品盡量放在隱密的地方。也可以在上面噴灑貓咪討厭的味道。
※注意:為了留下記號而噴尿,或是在沙發、牆壁上磨抓的行為是貓咪的天性,必須與「問題行為」有所區別,千萬不可因為人類覺得不妥而將其視為問題行為。
作者:野澤延行
譯者:何姵儀
本文由 台灣東販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