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傘菇
上週《蜘蛛人:離家日》電影上映,接續先前的《返校日》,這部依舊是以成長為主軸,不過層次比起返校日深化許多。
※貼心提醒:下文涉及《蜘蛛人:離家日》劇情,還沒看過電影的酸酸快回頭!
▲ 《蜘蛛人:離家日》劇照(圖/IMDb,下同)
.
.
.
.
.
既然都是以成長為主題,那麼新舊兩部電影要述說的核心概念差在哪裡呢?這點可以藉由電影的副標題窺知一二。「返校日」的英文是Homecoming,意思是美國校園會舉辦的返校舞會(類似台灣校園的校慶舞會),直譯則有「回家」的意思;而「離家日」乍看之下好像和原文Far From Hone有點出入,比較之下大陸版翻譯的「離家千里」似乎更接近字面意思。
然而,台版的翻譯是有其意義所在的,「離家日」不僅是和上一部「返校日」的譯名相互呼應,也是點出這部片的核心:英雄離家。
從主角彼得帕克(Peter Park)的成長來看,《返校日》的彼得剛剛從《美國隊長:英雄內戰》的蘇科維亞內戰中回家,拿到了鋼鐵人東尼史塔克(Tony Stark)為他設計的進階版蜘蛛裝,正期待著做一番大事。他期待著脫離枯燥的校園生活、展現自己的能力,卻在電影最末體認到了,他心中最掛記的,還是他居住的皇后區、以及他身邊的人,重新領會到了自己為何成為英雄。這也是啟示我們,無論生活是進是退,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初衷和本心。因此,彼得在最後離開了復仇者大廈,選擇「回家」。
然而這點在《離家日》,卻徹底打破了。
老實說,前半部分我看得並沒有很愉快,彼得不停地逃避責任、逃避英雄身分,告訴自己頂多當個社區型蜘蛛人就好,努力享受校園生活、享受青春。在受到神盾局長尼克福瑞(Nick Fury)徵召的時候,第一反應也是請他去找別的復仇者。
對比《返校日》裡的純真的勇氣和天賦般的使命感,《離家日》(尤其是前半部)的彼得顯得自私許多。
然而,該說他錯了嗎?不久前他剛經歷過如父如師的鋼鐵人之死、回到5年後環境大變的地球,不難想像彼得的私生活一定受到衝擊和混亂。而就像美國隊長一開始在《終局之戰》對民眾說的,活下來的人不論如何,仍然得向前走。試圖回復正常生活,做青少年該做的事,其實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畢竟人沒有辦法一直在絕望的當下徘徊,這也是自我保護的本能機制。
然而直到他上了快樂開來的飛機,我突然懂了,回歸校園生活、回歸青少年的生活,和在《返校日》急於證明自己長大的情況相反,東尼的逝去、前不久的大戰,早就在彼得身上留下不小的疤痕。
彼得不是美國隊長那樣彷彿教科書完美典範的英雄,永遠堅毅、置世界安危於首位,他平凡、很宅、眼界或許也不像東尼來得深和廣,除去蜘蛛力量,他就跟你我沒什麼不同,他就是個平凡的人。
更不難理解,為何要他接下東尼的眼鏡EDITH和背後的責任,會有所抗拒。
沒有人能取代東尼,他更不覺得自己可以。東尼早早就是世界級的發明家、企業家,鋼鐵人更是神話般的存在,兩相對比之下,彼得卻似乎顯得很渺小,或許在他自己看來,他並不配得上EDITH(何況他才差點用EDITH宰了同學,還要加上面對東尼離開的傷痛、適應五年後的新世界)。
更重要的是,沒有一代復仇者、沒有鋼鐵人的世界,誰來主導這些地球捍衛者們的走向呢?
但或許東尼看上的並不是過去、現在的彼得,而是未來的他,不可限量。否則為何不傳承給美國隊長、給驚奇隊長、給任何一個復仇者?因為彼得和他一樣不完美,但他們有著相同的信念,更有亦父亦師的情誼。
在《無限之戰》中,溜上太空船的彼得對東尼說「如果沒有社區,那我還當什麼社區型蜘蛛人」,或許是那一刻,讓東尼看到了他的本質,讓他能信任的將世界的安危,交給這個連美國合法飲酒年齡都還不到的青少年。
在《離家日》,彼得要面對的課題不僅是認知到擔負世界安危的責任,還有開頭提到的,離家。
離家,是為了成長、為了獨立,為了成就新的人生,走出屬於自己的故事。整部《離家日》電影幾乎可以說是經典的英雄歷程典範,情節環環扣著12個英雄歷程的階段。總的來說,離家日的核心就是「英雄離巢」,離開家庭、離開父親(在這裡是鋼鐵人對應了父親的角色)的庇護,離開舒適圈,傳承智慧、繼承衣缽。
漫威在這點上做得毫不留情,在第一段片尾連真實身分這個最後的舒適圈都不留給彼得,這代表彼得得進入全新的階段,整部劇情可以說是半強迫的推動彼得長大,負擔超齡的責任。不難看出,漫威打算讓彼得接下鋼鐵人棒子的打算,成為新一代的英雄領袖,也意味著必須和原先的世界疏離。
串起《返校日》、《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和《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離家日》說的是一個新一代英雄崛起的序章。
英雄歷程之所以久存不衰,在於我們能跟著角色一起成長,藉由這些和我們平凡人一樣充滿缺陷、經常面臨自我質疑的英雄們,不難體認到,英雄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能力、個性,而是一步步的歷練、一步步的成長,完成整個歷程,才能成就英雄這個角色、成就傳奇。
旅遊美食│主題投稿 好吃好玩不藏私,快來投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