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宇帆
我是小農,我沒那麼支持小農
二○一二,農委會為了鼓勵青年返鄉務農,想推出兩年的補助計畫,只要有年輕人願意返鄉從事農業,就補助最低基本薪資,希望可以讓有意願返鄉的年輕人,至少經濟上沒有一點點後顧之憂。
我覺得這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政策,於是,寫了封信給當時的總統馬英九先生,希望他三思三思,錢要花到刀口上,不是年輕人不回來,而是整個產業沒有給人希望,必須要改善整個產銷結構,從系統性去改善體質,產業才有未來,年輕人自然回來。
寫得好像還不錯,有說有笑、有幽默有正經,像是把總統當成朋友般閒話家常,很幸運地獲得社會大眾共鳴,一個不小心上了報紙頭版。
二○一七,又不小心上了媒體版面,傷了各位鄉親的眼。
因為遲遲沒有到來的梅雨,西瓜、香蕉、鳳梨……大豐收,香蕉一斤一塊錢,鳳梨一斤七塊錢。似乎每隔一陣子,就有這種農產品價格崩盤的消息,於是全國總動員,消費者跟企業聯手搶救,媒體又要炒話題說盤商壟斷哄抬價格,農民出來幹譙政府,在野黨搭順風車打落水狗抓到機會接著幹,然後國軍弟兄早餐剝香蕉、中午烤香蕉、下午茶香蕉磅蛋糕、晚餐炸香蕉,連放屁都是香蕉味,再然後政府官員出來開記者會鼓勵大家多吃水果,做些創意料理,甚至還有政治人物作秀,表演吃香蕉皮。
二○一九,怎麼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又是我,大家看得很煩,不是因為看到我很煩,帥氣的人永遠看不膩,而是又再一次出現什麼鳳梨崩盤的新聞。
同樣的劇情,我看得好膩啊啊啊(丟鳳梨),從我阿公那個年代的老梗劇情反覆重演,演戲的人愈演愈烈,看戲的人愈吃愈累,種田的人欲哭無淚。
到底,問題出在哪了呢?
農民希望政府出面談外銷,外銷可不是裝箱請宅配來收件那麼簡單;臨時跑出這麼多水果,哪來的人力去分類選別,而且農民的施肥用藥也都沒有標準化。台灣目前只有垃圾不落地,我們的競爭對手則是做到水果不落地,全程冷鏈物流低溫處理,分級制度嚴謹,避免水果受損或是過程中受到污染 。
如果政府真的因為生產過量談成了外銷,那叫做政治,檯面上政府幫助了農民,為了選票,讓農民開心、大眾安心,媒體也有版面;檯面下,政府肯定要犧牲某些利益,肥羊送上門來,豈有不宰殺的道理,不要說社會險惡,江湖就是這樣運作的。
政治人物開記者會,高喊全民吃水果,再戴上個主廚帽,弄些創意料理,吃吃幾個香蕉你個芭樂,希望全民就一起總動員。
農民也要念一下,價格不錯你就一直種一直種,阿現在種太多了,你說怎麼辦?政府也都有說不要種太多,怎麼都沒有人要把農民抓起來摃咖稱。
長久以來,都不太有人敢去抨擊農民,覺得農民好辛苦好可憐,辛苦耕種賣不出去,大家要幫幫農民。久而久之,農民也就真的有點被寵壞,可憐的一直都不是農民,而是農民自己覺得可憐的心態。但譴責農民其實也是沒有用,人性就是如此,如果可能有錢賺,換成是你,會不會賭一把,再加上華人賭性天生堅強。
媒體除了趁機幹譙政府之外,也會攻擊一個我們永遠摸不著邊際的菜蟲或是邪惡盤商,再挑起社會的情緒,吸引點閱率。不懂農業的名嘴繼續在節目上霹哩啪拉嘰哩呱啦,對也講,錯也說,反正只要能引起對立、拉高收視,怎麼樣都沒關係。更誇張的是,相隔好幾年前香蕉滯銷被倒在路邊銷毀的照片,或是中國鳳梨滯銷被倒進湖里的照片,都穿越時空被當成當下的假新聞來操作。
▲香蕉滯銷問題曾被媒體不當炒作。(示意圖/視覺中國CFP)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六年前,我只是個對農業懵懂無知的小屁孩,憑著一股熱血跟傻勁,還有對阿公鳳梨田的情感,傻傻進入農業。我跟一般人一樣期待,希望政府去改善產銷問題,差別只在於我會賣弄幾個文字,加上自己是青年農民的身份,所以很幸運被報導,但我也提不出什麼實際的建議,到頭來,也不過就是包裝美麗的打嘴砲說幹話。
六年後,除了身高不長,各方面都有了一些長進,對於大環境也比較了解。看過一些國外的狀況,總覺得奇怪,我們對於農業的想像,是不是太狹隘了,市面上好像很缺乏農企業的討論,難道台灣就只能一直停留在「小農」嗎?
台灣都是以小農為主,「產業」若是沒有辦法企業規模化,就沒有辦法升級,沒有辦法機械化,沒有辦法降低成本,隨著人力愈來愈少愈來愈老,這個產業只會漸漸走向夕陽。國外採收鳳梨都用機械手臂了,我們台灣都只能用六十歲的人工手臂,那些所謂的土地情感或是農民辛苦的畫面,都是產業停滯沒有發展所帶來的悲情啊。
小農自產自銷看起來利潤比較好,對於「產業發展」來說卻一點都沾不上邊,我是檯面上看似不錯的案例,但也是最負面的案例。基本上我是不太鼓勵自產自銷,我幾乎是把我未來十輩子的狗屎運都先預支光了,才能有今天這麼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成績。那為什麼有那麼多小農品牌的故事,因為媒體很好操作,政府很好拿出來當政績,民眾很好理解,實際上,都不是那麼的光鮮亮麗,甚至激情過後就退場休息。
鄉親啊,自產自銷佔了產業的幾趴我是不清楚啦,我不是數據達人,但肯定是非常非常低,系統性的問題始終沒有去解決。沒有我這個鳳梨王子,大家還是可以在賣場、菜市場買到鳳梨,如果萬一今天產業逐漸走向滅亡,還是可以買得到鳳梨啦,可能就東南亞的,比較不好吃這樣。
政府該做的,是好好的扶植優良的農企業,讓他們可以成為農民的靠山。這是個高度分工的社會,生產者就是負責把品質給顧好,由農企業這邊去做好生產規劃、開發市場、提供機械、後段加工,整合各個農民的需求,才能跟廠商大量叫貨,壓低生產成本(疑!?我以為這是農會該去做的),農民要團結,團結勁有力。現有的農會跟產銷班,都是農業的生產思維,並不是不好,只是,企業需要的更多,怎麼籌錢、資源整合、品牌經營、行銷、國際商業談判……天啊我想到就頭痛。
或許你會問,這麼會講,難道農企業就能解決問題嗎?
傻傻的,代誌如果真的可以那麼簡單,那北韓跟美國早就當好朋友了。我只是想提出一個對於農業不一樣的想像,當我們試著用企業的觀點去思考時,事情就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想法,有更多元的討論。
比方說,我們都知道台灣的水果世界好吃,是每個旅外人士的鄉愁,應該要外銷,讓全世界的人知道我們台灣的厲害,但是你知道嗎,站在國際貿易的角度,好吃卻有可能是劣勢。
台灣的農業改良技術真的是很厲害,我們可以研發出風味迷人的水果,光是鳳梨,就有好幾種品種,外國根本沒得選擇,從產地到餐桌,屏東到羅東,最快隔天消費者就可以收到甜滋滋的鳳梨;但是,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好吃反而是劣勢,甜度高表示水果不耐放,儲存時間長、單位面積產量、方便運輸、利於機械化加工……可能是比好吃更重要的考量,當國際農企業大到可以把全球市場吃下來,沒有人吃過好吃的鳳梨,那所有的鳳梨就都很好吃了。
企業化管理一定會讓水果的個性沒那麼豐富,因為到了最後,一切都依靠科學數據化,該用的肥料、農藥,都會經過精準計算,就當成工廠想像就對了,主流大市場並不需要那麼好的產品,不要太難吃就好。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農業好像就失去了一份情感,但是踏出台灣,國際化就是這樣在運行的,這是世界真實的樣貌,大多數農民想的是生存,土地情感不能當飯吃。
說來幸運,我們住在寶島台灣,有著很豐富的自然資源,加上前輩的努力,我們隨時都能有很棒的水果;說來也是不幸,我們也真的是處在很弱勢的國際環境。不要再說台灣農業很進步,產業是包含整個上游的研發到最終端的銷售,真相是,我們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
學校的食農教育也該去扭轉,不是說去田裡插秧校園種菜不好,只是那不是農業啊,現在哪有農夫還在手插秧,都麻是打電話叫插秧機。一直讓小朋友體驗手插秧農夫好辛苦,只是在傳遞這個產業長久以來都沒有長進的訊息。能不能讓小朋友去了解真實的產業狀況,真實地認識各個季節的農產品,價格如何、為什麼變化、哪些食物國外來的。
▲台灣農業離「幸福」還有一段路需要努力。(示意圖/記者許展溢攝)
不過,並不是說不發展農企業,台灣農業就會滅亡,也不是說發展農企業,台灣農業就會突然變得好棒棒;我更沒有聰明到可以想出一個顧全大局的解決方案,只不過,希望我們不管面對任何事情,都可以試著站高一點點,跳脫原本的框架,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至於解決問題就交給高手囉。
阿對了,假設今天有間很有心的農企業要來整合農民,政府要挹注資源扶植,那勢必就會影響到原本的利益結構,地方勢力還有選票的考量,一切又得回到政治。
大人的世界太可怕了,我還是專心去種鳳梨吧。(逃)
作者: 楊宇帆
本文由 智富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