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授權轉載,請勿私自翻攝擷取。
中元普渡、七月鬼門開,你我都知道,但除了小時候拜拜吃供品、被爸媽叮嚀鬼月少去海邊玩,這些習俗跟我們有何關聯?
老實說,以生活在台北的我,還真是一點關聯都感受不到。
但為什麼全聯、家樂福每年都會針對中元普渡推出特價折扣、各種宣傳企劃,看起來似乎是件大事呀!普渡與鬼月,其實跟我們最相關的,倒不是每天吃喝、上下班、上學的影響,而是我們內心如何看待:亡者與鬼魂。
你有想過為什麼你要祭祖嗎?因為不論是佛家、道教、儒家對於祖先、父母、孝道都是相當重視。所以孝順是我們看待往生之親人的一種觀點,正所謂百善孝為先。
▲中元普渡拜拜。(圖/記者姜國輝攝)
那你想知道普渡孤魂野鬼跟你的關係嗎?普渡孤魂野鬼,來自我們文化、民族性當中的救濟、施捨、分享的本質,如同你看到乞討者會心生憐憫,對人如此,對鬼亦同。而普渡中經常使用的米飯,也來自我們以農為本、酒足飯飽的生活型態。而對鬼的尊敬與恐懼,更是在於人們對於惡、對於壞的害怕與排斥,但這樣的排斥又與救濟、寬恕的民族性融合,於是我們雖害怕,但也不忍,也希望鬼們可以超生、轉世。
事實上中元節本身最早最早是源於漢代農民夏末秋初祭田神感謝大地。在以農立國的時代,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節慶往往跟季節、農業相關。例如東南愛亞的送水節(不是潑水節)大約在每年11月,為了感謝上天帶來豐沛雨水讓人們豐收。而這是因為十一月大約是雨季結束,多數東南亞國家每年只有乾季雨季之分,雨季便成為耕作的好時節。
中元節原本是節氣小秋,不少農作物已成熟收割,民間也要在此時祭祀祖先報告收成,也就慢慢演變成為中元祭祖的概念。而佛家在此時也有盂蘭盆法會,以供養、布施僧侶的功德累積,來回饋父母,與道教結合後,再加入了道教中元地官大帝此時期赦罪的元素,讓祭祖、感謝父母的概念再結合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亡魂,進而擴大到所有亡魂。
佛道在此時,兩者目的相似,也符合東亞地區孝道的傳統,除此之外,從宋朝開始的儒家、釋教、道教三教合流,也讓儒家本身的祭祖概念融入,而東亞地區各地的泛靈信仰、日本神道、朝鮮巫教等逐一讓這些元素在地化,最後變成整體東亞以至於東南亞等漢字文化圈的系列祭祀活動。
▲中元普渡拜拜。(圖/記者季相儒攝)
來到我們熟悉的台灣、閩南圈,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加上佛教法會中施捨僧侶的儀式演變成施捨餓鬼,於是變成民間相傳的農曆七月地府開門,鬼魂們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帶領到陽間接受供養,有後代子孫的回家接受香火,無主孤魂則四處徘徊。而基於我們文化中的救濟、分享的概念,普渡來布施眾鬼也就誕生,人們在此時會祭祀、準備供品、舉辦法會,超渡歸魂野鬼。另一方面也希望眾鬼不要為禍人間,還能協助保平安,我們稱之為中元普渡。
而普渡最讓人覺得特別的,就是因應鬼魂們而準備的各類供品,雖說都是我們平日的飲食類別,但賦予不同擺設裝飾、名稱之後,就變成提供給好兄弟的特定飲食。例如因為鬼數眾多,準備的飲食勢必要量大又容易準備、有飽足感,因此白飯(孤飯)、菜湯成為要點。菜湯使用空心菜有一說法是空心表示主人無心留客,好兄弟吃完可自行離去。而佛手和包仔合稱的佛手包,結合超生與飽足,佛手是麵團捏出許多有佛教手印的小手,以佛印幫助超生,佛有有法師加持更能放在家中供奉以鎮宅平安。
豬公相信是大家最常聽到的,豬公本身的體型、氣勢也呈現祭祀者本身想討祭祀對象的歡喜,越大越開心,越大越有面子,也就慢慢有了賽豬公的活動,增加各地祭祀的可看性、熱鬧性,儘管為了賽豬公而將豬隻養成超出其負荷的體重不完全是正確的行為,但也可以看出這個文化圈當中大家對於形象、自尊的重視。
當普渡、鬼月等習俗,漸漸成為我們熟知的生活一部分,我們往往容易將之視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習俗背後所帶有的歷史、宗教脈絡,往往才能突顯習俗與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如同普渡,是經過千年的累積演變至今,更結合不同宗教、地區、生活型態而成,並不是單一的文化行為,從這樣的習俗中,我們更可以看見自己所在的文化場域,具備什麼特質與根本。
本文原文章刊載於此
延伸影音...
VIA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授權引用
❤有溫度的文字,能讓世界更美更有趣。歡迎來找粉粿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