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傳到橋頭至楠梓
隨著時代遷移,美國社會對於不同種族間的膚色、語言、文化、或是習俗差異,政府、學校及民間團體致力於教育大眾,學習尊重理解與包容,並且社會整體的觀念亦愈來愈進步,但是在某些角落甚至新聞,仍能看見因歧視、偏見或不了解而產生的衝突,而這些衝突有時是言語上的,但有時則會發展成嚴重的生命財產威脅。
在台灣,半夜十二點一個人出門買宵夜應該是稀鬆平常,不會感到任何不自在的一件事,但在美國,為何即使是住宅區,甚至高級住宅區入夜以後,街道基本上看不到什麼人呢?
▲美國深夜後,即使是高級住宅區,路上通常也沒什麼人。(圖/傳到橋頭至楠梓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筆者曾到美國探訪已落地生根達三十多年的親戚,到那裡一段時間後,發現晚上的街道很少有人,大家通常都待在屋內或是下班後到酒吧、私人俱樂部,總之不會隻身一人在外閒晃,與台灣入夜後依舊車水馬龍,喧嘩熱鬧的景象相差甚遠。
筆者將此一觀察告訴親戚,她說:「這是當地人告訴我的,在美國夜裡,你一個人走在街上,如果你聽到後面有腳步聲,轉頭一看,發現是白人,你會比較放心;但如果是黑人,你反而會感到不安。」
雖然各界都努力教育民眾尊重不同膚色、語言、文化的人,但如果對美國的發展歷史稍有概念的人,或許不難理解「白人歧視黑人,黑人歧視黃種人」這樣的觀念還是多少存於大眾的印象中,而這其實涉及很多層面,例如早期黑奴人權問題、槍枝管制、權力不對等、經濟層面等,是一件需要漫長時間解決的課題。
而筆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則是某一次和親戚開車前往某個城市,在到達目的地後,因同行四人中有一位長輩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時打胰島素,而胰島素需低溫保存,因此他隨身攜帶一個裝有冰塊的保冰箱,那天因缺冰塊,又正好附近有一間速食店,因此親戚請我到速食店要一些冰塊。
雖然筆者並沒有要點餐,但還是跟著大家依序排隊。通常服務員都會有一套點餐SOP,且看她服務前面的白人、黑人客人也都很有禮貌,但當輪到自己時,顯然從她的反應看來,她似乎不願意理會筆者。
向這位黑人女服務員表示自己需要一些冰塊時,她先是白眼上翻,接著面無表情地要筆者離開,而自己畢竟當時還對美國不太熟悉,因此回頭詢問親戚為何會這樣。她淡淡地說了一句:「你被歧視了。」
後來親戚直接去找她理論,雖然態度有改變,也拿到冰塊,但這次經歷讓在台灣土生土長的筆者來說簡直不可思議,看似遙遠彼端的「那些衝突與歧視」,卻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
從前只在新聞媒體上看到美國黑人如何激烈抗議,爭取自己的權益,或是上街遊行,要求白人警察誤殺黑人卻被判無罪的案件重新再審,透過這樣的親身經歷更讓筆者深切感受到尊重、理解、友善、包容的重要性與得來不易,也提醒自己台灣其實真的是非常和平又安全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