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恐怖情人,大部分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印象,都是一個施行肢體暴力的控制狂男性。這的確是恐怖情人最普遍的樣貌,但恐怖情人之中,當然也有少數的女性,那這些女性的恐怖情人,又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有這種差異?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想想,對男/女恐怖情人,大家有什麼常見的印象好了。
【男性】
●會使用暴力威脅
●控制慾強得不合理
●施暴後會擺出低姿態乞求原諒
●覺得得不到就要毀掉對方
●疑心病重、自卑又自大
【女性】
●也是控制狂、疑心病重
●會用情緒勒索或冷暴力
●也有人會用肢體暴力
●有人會反用自殘威脅
●有人則是會栽贓各種罪名到對方身上
從上面這些或許真實的刻板印象,我們可以整理出,不論性別,恐怖情人總是有些共同的情況,例如:控制慾和疑心病重、對自己感到自卑卻自大、不在意他人感受等等。
只是說到手段,似乎這裡就出現了差異。男性的恐怖情人,施暴的方式多半是直接的暴力;而女性的恐怖情人,使用的手段則偏向心理層面。
▲男性的恐怖情人多半是直接施暴。(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就像電影《控制》的女主角,她絕對是個恐怖情人,而她控制一切的方法,就是透過縝密的計畫,利用社會對於男女的刻板印象,營造出自己是無助受害者的效果,好毀掉丈夫的人生。
前陣子韓星具惠善及安宰賢的事件,似乎也有點類似的味道。媒體風向不斷轉彎,其實已沒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怎麼樣。
那些批評女方的人,指證歷歷說她是恐怖情人,對丈夫言語霸凌、情緒勒索;而批評男方的人,則說他有家暴嫌疑。一邊是情緒勒索、一邊是肢體暴力,縱然不一定是真相,卻也反映出男/女恐怖情人的不同之處,或至少是社會對此的想像。
其實,無論是男女恐怖情人的手段差異,還是恐怖情人的數量為何還是男大於女,都有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社會教導我們每一個人的「男女有別」。
在從小到大的潛移默化下,我們被教導成男性就該比較有野心、主動追求、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拿到手;女性就該可愛或漂亮、乖巧、付出,於是相較之下,男性自然就更有可能出現「一定要把對方得到手」的想法,也可能認為「我付出了這麼多、你應該要回報」。
在這種想法下,如果心態出現了扭曲,就可能會變成我們印象中,那種使用暴力的恐怖情人或追求者。而社會鼓勵男性競爭,或許也多少影響了這些恐怖情人多半使用暴力的手段。
但另一方面,女性恐怖情人,則也有可能因為認為自己「不夠好」,讓自卑的心理轉為自大的表現,無論如何都要控制身邊那個人(這個原因在男性恐怖情人身上也常見)。至於採取的手段,也一樣與社會性的原因相關。
女性在使用暴力時,往往會得到比男性更負面的評價,但社會卻常常認為女性歇斯底里、情緒化是「正常的」。即使不論性別都有情緒化的人存在,社會卻往往告訴我們,這些負面的心理狀態是女性的專利。
而對於那些女性恐怖情人來說,這種對女性的負面標籤,或許反而是種利器。
她們可以用這些情緒控制的方式,來讓對方漸漸無法脫身,一次又一次地,從「唉呀女生嘛,小打小鬧情緒化一下也還好」開始,溫水煮青蛙到最後變成了極端的抓狂,對方卻因為強度是逐漸微幅提升,已經習慣了這一切,開始催眠自己女友什麼都很好,只是偶爾情緒不穩。
不論性別,恐怖情人的行徑總是令人毛骨悚然。但當局者迷,當事人卻往往得要經過好一段時間的鬼遮眼(其實是因為心理狀態也被恐怖情人扭曲了),才能意識到要逃。
萬一你也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和恐怖情人交往……那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是你朋友,聽到了你所有的遭遇,會不會勸一句快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或許,還是尋找專業人員協助,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