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永儀(國際心理專家)
別人對你開這玩笑的時候,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星期四,晚上七點。六點的病人遲了一些離開,讓我在七點的小妹進來之前只有幾分鐘轉換。
這讓我想到,品嘗美食的時候,餐點之間會有清除味蕾的小點心(palate cleanser),用來消除味蕾上留存前一道菜的味道,重新預備味蕾品嘗下一道餐點。同事們之間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我們在轉換病人的時候,也需要一些協助,清除味蕾,才好以全新的心智狀態面對下一個病人。
我下意識地甩甩頭,喝口咖啡,想到上次離開時Amy允許我稱她「妹妹」,這算是可以進入她的核心社交圈了嗎?
一家三口走了進來。今天Amy跟媽媽選擇坐在長沙發上,爸爸則坐在我跟Amy和媽媽坐的沙發之間,茶几旁邊的單人椅上,形成一個半圓。上週離開時Amy跟我交換的微笑,並沒有持續到今晚。Amy垮著臉,爸爸坐下後雙臂交叉環抱在胸前,卻感覺有點無奈,媽媽表現得有些焦慮。
「Hey……」我看著臉臭臭的Amy,不想馬上使用她給我,可以叫她妹妹的權力,「怎麼啦?」我問。
「我真的是覺得很奇怪欸……」Amy很不悅的說。
「我最近要代表學校去參加一個程式設計的比賽,在很多家人朋友的聚會裡,大家在聊天的時候,就說到通常參賽人的刻板印象是男生,而且是宅男。
我爸沒來由地說了一句:『結果我們小妹去了會讓人跌破眼鏡,不但是個女生,還是個小胖妹!』講完了還自己還一直笑!我是完全看不到笑點,而且非常令人反感,又很不尊重人,very offensive!」Amy越講越激動。
「我不就是開個玩笑,」爸爸苦笑著說,「Amy從小就是肉肉的,大家都覺得這樣好可愛。誰知慢慢地長成了個小天才,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常常超乎大家的預期,這麼小就有成就,可以破除這種先天的刻板印象啦!」
▲父親的「玩笑話」Amy認為一點也不好笑,甚至讓她感到憤怒。(示意圖/Pakutaso)
原本的善意,可能讓對方感受到不愉快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謎語:一位父親和他兒子發生車禍,父親當場死亡,兒子被人匆忙送入醫院。手術室裡,外科醫師看到這名男孩說:「我不能給他動手術,他是我的兒子。」看到這裡,你的想法或結論是什麼?
你是否會覺得,這孩子怎麼可能有兩個爸爸?
波士頓大學心理系的教授就用這個謎語做了一項實驗。受試者包括了一百九十七位波士頓大學心理系的大學生,以及一百零三位七歲到十七歲參加夏令營的少年與青少年。結果顯示,不論是大學生,還是少年、青少年,都只有約百分之十五的受試者回答:「這位外科醫生是男孩的媽媽!」
外科醫生應該是男性。刻板印象,就是對特定族群的一些假設和先入為主的觀念,例如,唸理工的應該是男生,愛哭的是女生,囉嗦的是老人,等等。
Amy是個在美國的亞洲人,又是個小天才,還是個女生,想必加諸在她身上的刻板印象一定不少。但現在讓Amy最生氣和困擾的,不是刻板印象,而是她爸爸所說的話:小胖妹。
爸爸說了這是個玩笑。其實,從我的角度聽,在爸爸的話語當中,我還聽到了驕傲,對Amy的表現跟成就,引以為傲。但這不是Amy所聽到的。
「妹妹,」我感覺目前跟Amy的心理距離比剛剛近了一些,可以使用這親密稱呼了,「爸爸開這玩笑的時候,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羞辱,」她很快地回答,「我本來就沒有對自己的體重很滿意了,在那麼多人面前這樣講,然後大家一起笑,是笑我嗎?這樣是開我玩笑嗎?」
我還來不及回覆,爸爸就等不及,表示不可思議地說:「羞辱?我真的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我怎麼可能羞辱你?更何況是在大家面前?我是你爸爸,是因為我們很親,才可以開玩笑的,你看我會不會開別人的玩笑!」
「喔,是因為和我比較親才開我玩笑,那拜託你,我寧可不要跟你親!」Amy伶牙俐齒,不甘示弱地回應,我連插嘴的機會都沒有。
爸爸正要立刻反駁的時候,我趕快比了個手勢,請他暫緩。我問爸爸:「不管是不是誤解,你有接收到Amy現在所表達的感受嗎?有看到她對你所說的話的反應了嗎?」
爸爸停下來,想了一下之後,深深地吸了口氣,又緩緩地嘆氣,點了點頭。
Amy的父親是在一家美國的國防承包商做事,常要面對國防部裡面的人。軍隊裡的文化不只是陽剛氣很重,有時候也有些比較另類的幽默感。有時候,他們不習慣太露骨或直接的表達情感,在面對生死相關的議題時,也會用黑色幽默的方式面對。弟兄之間彼此互虧,是經常用來表達好感的方式。
工作,占據我們人生中很大的一部分。一天二十四小時,至少有一半醒著的時候是在工作,工作中的互動方式,逐漸會成為人的習慣。回到家來,要一下切換,就算願意,也不是容易的事。
事後,Amy的父親跟我分享了他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段影片,認為表達了他的心聲與感受。
一位父親在女兒的婚禮上,對新郎這麼說:「第一個抱她的,不是你,是我;第一個親她的,不是你,是我;第一個牽她的,也不是你,是我。如果有一天,你不愛她了,請你不要跟她說。請你跟我說,我會把她帶回家,用我從第一天開始就愛她的心,繼續愛她。」
Amy的爸爸跟我分享,從Amy還小的時候,他腦中就會閃過Amy將來要嫁人的那一天,會有多麼的不捨,會有多少的擔憂。他覺得Amy就是他的小寶貝,是他的,所以可以開她的玩笑,Amy應該知道他是多麼地愛她啊!
當Amy一開始提起這件事的時候,受傷的人是誰,好像很明顯。但在聽了爸爸的分享後,受傷的人是誰?誰受得傷比較重?好像就沒有那麼容易評估了。也或許,到底誰受傷,並不一定要下定論。重點是,原本一片的善意,怎麼會演變成這樣?
正視對方的感受,理解他想表達的訊息
我剛剛問Amy的父親,有沒有看到Amy的反應?這常是人們相處過程中的一個盲點:我沒有那個意思,你怎麼這樣反應?這重點就一直放在「我」上面,因為我知道,我沒有,也不是那個意思,所以對方的反應是錯的。
其實仔細想想,對方會想要出現那樣的反應嗎?Amy會想要有被羞辱的感覺嗎?應該不會。如果我們先把重點放在對方的反應上,正視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想要表達的,接下來才能夠解決「為什麼」我們想要表達的,會被對方接收,或詮釋成不一樣的訊息呢?在已經有摩擦的時候,去挑戰、質疑對方的想法與感受,只會讓互動惡化。
放下自己,了解、接受對方所表達的,不代表同意他們的想法,只代表我們有聽到他們的心聲。之後,溝通的管道才有可能被開啟,才可能順暢。
除此之外,我也假設Amy爸爸的性格與習慣,在表達愛的方式上,可能與Amy有所衝突。特別是Amy正進入青春期,在各方面都正經歷變化,對許多事會感到敏感,也在學習自己所需要、所能接受的關懷與愛的方式。
剛好碰上她父親習慣用開玩笑的方式來表達對Amy的肯定,而這不是Amy 可以感受到愛的方式。之後的家庭治療規劃,需要先驗證我的假設,如果是正確的,就要協助調整他們的互動模式。
*本文摘錄自《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作者:陳永儀
本文由 三采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