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社福團體應該要是什麼樣子?檯面上那些馬上可以讓你聯想到的社福團體,你,又是為什麼想到他們?
在進入社福界工作前,我知道的團體也就只有那些廣告常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或是由名人創辦的團體,那時只是認同他們的訴求,但是對於實際上他們是怎麼服務,或是詳細的服務內容有哪些,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完全不清楚。
所以以前某個機構被人指責行政費用太高時,雖沒跟著一起謾罵:一是因為沒捐過錢給那個機構,不懂自己有什麼資格罵人。再者,我知道當我們都覺得超商賦予店員的工作太多重,又如何能要求裡面的人身兼兩三職?更何況有些還是需要學過專業才能做的工作?
但不可否認,我也好奇社福的資金到底是怎麼分配的?
親身到社福機構工作之後,才發現社福機構其實跟企業差不了多少──這並不是說社福機構要講求營利,而是說一間服務完整的社福機構和一間體質良好的企業,兩者要能運轉都需要有很多各司其職的人,才能順利轉動,可是台灣人依舊將「我是捐款給你們的服務對象,不是給你們的人事費」,這明明不可分割的一件事硬分成兩件來看,讓機構的募款人員常因此很無力。
▲一個社福機構要正常運作,需要各司其職的人。(示意圖/火閃電載不動的胖女巫提供,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而且很多捐款人不知道的是,有些機構吸引捐款的作法,讓專業機構看不下去,譬如某些收容幼兒的機構,有朋友曾和我說過他到訪某間幼兒收容機構的經驗:一進去他們的機構就有種來到開放式可愛動物園的感覺,不高的柵欄隔開孩子跟訪客,裡面的工作人員沒給訪客量體溫和消毒,只要問一句,訪客就可以跨過柵欄去抱孩子,感覺跟抱隻兔子還是天竺鼠沒啥兩樣。
朋友說,裡面有些孩子明顯看得出來發展遲緩,他曾問工作人員,孩子有進行早療嗎?對方回答:那太麻煩了。
朋友覺得對方給他的一種就像養隻寵物,只管給他住、給他吃,但是否生病還是心情如何完全不去理會,你說他做錯嗎?但比起沒得住、沒得吃的孩子似乎又好很多,讓人感受很複雜,可是對於不了解狀況的捐款人來說,他只看到了一堆可憐的孩子,也因此,他們的捐款源源不絕。
即便對方的財務公開透明,環境設備符合法規。
▲在收容幼兒的機構裡,重點不在「早療」,而是能不能吃飽。(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朋友不諱言,以他的專業來說,當下聽到工作人員的回答相當傻眼,因為做不做早療關係的是一個孩子的未來,有些僅是學習遲緩的孩子,可能只要進行短時間的早療就能追上同歲孩子的發展進度,機構的這種說法與想法,其實犧牲的,是孩子的權益。
但同為機構工作者,他又能了解募款的困難,對於沒有專業為支撐,只有愛心為訴求的機構來說,裡面的人很可能根本不了解孩子不做早療的影響,所以重點都擺在「為孩子掙一口飯吃」,真要探究機構的道德問題也很難,掙扎到最後,他選擇沉默。
但到現在,每次想起當時的畫面,他依舊無法不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