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作炎
歷史慘案象徵地--滴血大教堂(ХрамнаКрови)
建於1723 年的葉卡捷琳堡,原為彼得大帝為紀念其妻、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並非凱瑟琳大帝)而命名。
1918 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為避難,來到葉卡捷琳堡的伊帕提夫之屋,沒想到這兒竟是末代沙皇一家人被殺害之處。90 年代之後,此地被拆除,改建為滴血大教堂。
滴血大教堂屬於東正教風格,始建於2000 年,2003 年7 月建成啟用。高60 米,面積3000 平方米,有三個升座、五個圓頂,屬俄羅斯拜占庭風格。
教堂底層右側有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槍殺的象徵地、沙皇及其妻子兒女的聖像及生平介紹。1998 年,教堂進行沙皇一家遺骨的安魂祈禱儀式後,遺骨被送到聖彼得堡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教堂安葬。走在教堂裡,昏暗燈光與陳列的文史資料,彷彿葬禮上被風微微吹起的黑紗。
▲(圖/出色文化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在俄羅斯名為滴血大教堂,都與俄國近代歷史有關,都是著名的弒君事件的發生地。建在聖彼得堡的那一座,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的地方,而葉卡捷琳堡的這一座,則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被槍殺之處。
葉卡捷琳堡的滴血大教堂,當年,已經讓位的沙皇及全家人,就是在這幢房子的地下室被蘇共政府殺害的。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人反思那段歷史,認識到羅曼諾夫家族對俄羅斯民族是有功的。
為了記念那段血腥屠殺的歷史,俄羅斯人在舊址建起這座滴血大教堂,尼古拉二世及全家也都被東正教會封為聖徒。
在前往葉卡捷琳堡的滴血大教堂的路上,車子停在十字路上,從一間教堂傳來聖樂旋律,在不遠的處廣場上,也有人唱起搖滾樂。
聖歌與搖滾樂交織之下,彷彿那段近百年葉卡捷琳堡的傳奇,依然在這座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城市之中,持續被傳說著。
*本文摘錄自《走讀俄羅斯:8大必遊景點x10部經典電影,令人藝遊未盡的鐵道深度之旅》
作者:黃作炎
本文由 出色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