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超高齡社會來臨 台灣準備好了嗎?

「人老了,就乖乖待在家,不要出去造成別人麻煩!」70多歲的涂茂鄰常這麼對妻子說。這句話背後,是台灣即將面臨的一場社會革命。

依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65歲以上人口將近442萬人,佔全體人口的18.9%;依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明年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20%,即2025年台灣將正式跨入「超高齡社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屆時,台灣社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四大挑戰:包括中高齡就業歧視、居住環境不友善、居家醫療資源不足、孤獨死等,都將成為社會必須正視的嚴峻考驗。

《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團隊深入台灣各地,訪談中高齡勞工、獨居長者、第一線社工、里長、政府官員及關注老人議題的學者,試圖勾勒出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全貌。我們發現,儘管政府和民間都已在積極應對,但準備工作仍顯不足,許多問題仍亟待解決。

台灣超高齡社會問題:就業歧視、老宅困境、醫療缺乏、孤獨終老

▲如果不說,你猜猜戴娜幾歲?(圖/林挺弘攝)

首先,就業市場對中高齡勞工的歧視仍然普遍。60歲的戴娜退休後要重返職場,卻發現自己投出的300多封履歷竟全數石沉大海,「是因為我年紀太大了嗎?」

 

這並非個案, 104人力銀行調查顯示,近7成企業仍對雇用中高齡員工持觀望或保守態度。僅少數大型企業願意重新檢視工作流程、器具等,以適應中高齡勞工,中小型企業普遍維持「給我即戰力,其餘免談」的心態,未真心接受中高齡勞工。

台大國家發展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指出,現行法律雖禁止年齡歧視,但未明文禁止在履歷表上標示年齡,反而給了雇主歧視的空間。

104中高齡人力銀行資深經理詹宛榕提出一個觀點:很多企業不願聘用中高齡,是覺得他們年事已高,訓練後可能做不久,寧願訓練年輕人,但培訓一位年輕人,結果可能做不到半年就走人了,實際上反而是中高齡做得比較久。依104求職會員資料庫分析,近年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平均僅做14個月。

▲台灣目前有高達55萬名超高齡老人,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裡。(圖/記者林挺弘攝)

其次,台灣的居住環境對老年人並不友善。內政部資料顯示,全台超過半數的房屋屋齡逾30年,台北市更高達70%,其中半數是無電梯公寓;而全台約有12%、約55萬名65歲以上老人住在這類公寓裡。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道出了這一困境的嚴重性:「許多長輩因為害怕出門,有些人甚至十幾年都足不出戶。這樣的家,與其說是避風港,不如說是一座囚籠,毫無生活品質可言。」進一步加速了身心機能退化。

▲醫師盧豐華(中)。每天到不同的患者家中提供到府醫療服務。(圖/記者林挺弘攝)

再者,老人居家醫療也是一大挑戰,政府在2016年推出「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今年7月更擴大到可在家施打抗生素等針劑治療。

 

擴大服務得增加遠端生命徵象監控設備,以便處理緊急情況及進行病人健康管理,但這對執行居家醫療的院所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資;加上醫護人員短缺,使計畫普遍推行仍有諸多困難。

 

67歲的醫師盧豐華每天騎著機車穿梭於台南街巷,為符合居家醫療條件的患者提供到府醫療,他坦言,居家醫療給付點數偏低,有意願參加的醫師不多;設備得自己找廠商採購或租賃,凡事得先自掏腰包。

 

最後,老年人的人際關係斷裂與孤獨死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22年全台灣「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將近70萬戶,這個數字幾乎是10年前的2倍;其中更有近53萬戶只有老人獨居。當里長13年的台南市仁德區成功里里長鄭晴說,過去從未碰過孤獨死,但去年底短短1個月內,他就親自處理了3起里民孤獨死。鄭晴分析,年輕人為了工作常常離鄉背井,而老年人中未婚或喪偶的比例也在上升,導致里內出現越來越多獨居老人。

▲根據國發會的人口老化推算,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高峰估達763萬人。(圖/記者陳詩璧製)

你會老,我也會老 完善超高齡社會為自己鋪路

▲專家指出,鼓勵老人自主、積極地生活,讓老人陪伴老人,可減少長者孤獨感以及預防孤獨死發生(圖/記者林挺弘攝)

面對這些挑戰,政府和社會各界已開始採取行動。勞動部針對中高齡勞工提供就業獎勵,雇主對中高齡勞工進行專屬教育訓練、彈性工作時間等也可享補貼;雙北政府也推出了多項補助政策以解決老舊建築的無障礙問題。居家醫療資源不足方面,健保署說隨著服務規模的擴大,設備成本會逐漸攤平,政府也在努力整合醫療和長照資源。

但政府這些措施是否足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專家們提出了一些建議。亞洲大學護理學院長期照護學系講座教授吳肖琪指出,社會必須改變思維,鼓勵老年人自主、積極地生活,讓老人照顧老人。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副主任曾繁亞也說,應善用當地的中高齡志工,對老人進行長期生活陪伴,可減少長者孤獨感以及預防孤獨死發生。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提出了更宏觀的思考:「高齡者不一定只能是受助者,還可以幫助這個社會。」她指出,重點不在解決「超高齡社會」,而是社會能否重視老年人口眾多的社會現實,定位老年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讓不同年齡層能理解與合作。

超高齡社會來臨會遇上大缺工時代,看似企業應有極高意願聘用中高齡,但104中高齡人力銀行資深經理詹宛榕直言:「台灣企業還沒準備好。」過去許多行業的工作是設計給青壯年者、要青壯年來適應,並未朝「全齡化」的友善設計,導致中高齡以上勞工適應更困難。

詹宛榕說,把工作重新打造成「全齡化」其實對所有勞工都有利。例如工作手冊採用字體更大,或是更多示意圖的方式解說;對長時間站著補貨的工作,提供活動椅子讓勞工可以適時休息;依勞工日常作息與交友安排更彈性的排班制度等。

2025年,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變化,更是整個社會結構的重大轉型。但台灣社會準備好了嗎?答案或許還不夠肯定。《東森新媒體ETtoday》團隊透過這套專題報導,深入挖掘台灣社會長期存在,卻常因時間的推移而被社會麻木的問題,從中高齡就業歧視、老舊住宅困境,到居家醫療資源不足、孤獨死。有一天,我們都會變老。而我們今天為老年人所做的一切,正是在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老人在家住院「醫師到宅」 居家醫療措施與現況落差

在地安老「樓梯之困」 高齡化都市的隱形障礙

踏入獨居長輩的家,台灣孤獨死的真相與社會疏離的現實

超高齡社會來臨 台灣企業準備好了嗎?中高齡就業的現實與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