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患催生
老屋續命民宿潮
近年來,台南每到假期總是呈現出一派熱騰騰的景象,必定湧入滿滿的人潮。這裡,除了令人垂涎三尺、必吃的地方美食之外,還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一種獨特的方式體驗台南——在老屋民宿住一晚,深入品味那獨特的巷弄文化。
這些昔日破敗不堪的老房子,是如何華麗轉身,成為台南觀光的一大亮點的呢?這一切的轉變,都要從2008年爆發的那場嚴重登革熱疫情說起。
「當年,很多人覺得老房子是蚊子孳生的地方,但有一群人認為這些空間存在『再利用的價值』。」空間設計師潘俊元說道,登革熱疫情肆虐時,市府深感憂慮,擔心閒置空屋成為蚊子孳生的溫床而加劇疫情蔓延,於是積極鼓勵屋主拆除老屋。「許多老房子因此被視為『問題』而遭到拆除,但現在看來,那是一個讓人痛心的錯誤。」
台南市民宿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周榮棠補充說明:「在登革熱疫情剛從台南爆發且情況嚴重的那幾年間,面對市府可能開罰與老屋積水問題帶來的麻煩,許多屋主最終選擇拆除房子,以避免被罰款或引發更多困擾。那段時間,不少老屋就這樣消失了。」這樣的做法引來部分市民和文化團體的質疑與反對,認為這些老屋是台南的歷史足跡,應該得到妥善保護與再利用。
古都台南擁有超過9萬棟老屋,其中2,400棟具備文化或歷史特色。「老屋的密集度是構成台南古都氛圍的重要基礎。」台南市前文化局長、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指出,台南的老屋由點到面形成整體街區,展現出獨特的氛圍與文化脈絡,讓這座城市擁有無可取代的故事。
至於台南歷史老屋再生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指出,到了2000年中期,老屋再利用的風氣已逐漸發酵。這股復興動能主要源自民間,由許多對台南歷史深感驕傲,並熱愛在地生活文化的地方人士所推動。
如今,老屋已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談起老屋的文化價值,潘俊元說:「老房子不僅是建築,更是記錄著過去生活方式的載體。」他強調,唯有透過商業空間的改造,讓更多人看見老房子的可能性,才有機會引發市政府的重視。在這樣的理念下,「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挺身而出,推動「老屋欣力」運動。基金會透過盤點成功的改造案例,精選具代表性的老屋,向社會大眾展現老屋再生的無限可能,激發人們對老屋保護與再利用的想像,期望用設計讓這些珍貴的記憶得以延續。
從外地回台南創業的潘俊元,就是最早一批投身於老屋改造事業的人之一,「那時的房價很便宜,一棟電梯公寓只要300多萬元,那時候,很少人願意花大錢改造破舊的老房子。」他將老屋改造為商業空間的第一個設計案,幸運地被「老屋欣力」選中成為亮點,從此,開啟老屋改造之旅。
這波運動,在台南迅速掀起了一波老屋復興的風潮。許多原本對老屋無感的市民,在參加過相關活動後,都開始對自家閒置的老房子有了新的認識和想法。
從事攝影工作的蔡宗昇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他在參加過座談會後,深受啟發,決定將自家閒置20多年、已經破敗不堪的老房子進行活化,打造成一家獨具特色的民宿。
雖然將老屋修復後用作民宿的案例越來越多,但在當年,這樣的做法其實觸法。根據《民宿管理辦法》第二章第三條規定,民宿的設置不僅須符合相關土地使用管制規範,還受限於特定地區,包括非都市土地,以及都市計畫範圍內的風景特定區、觀光地區、原住民族地區、偏遠地區、離島地區,或經農業主管機關核發許可的休閒農場及休閒農業區。
然而,《文化資產保存法》提到,凡指定或登錄為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史蹟及文化景觀的地區,若已擬具相關的管理維護或保存計畫,允許設置民宿。而具有人文或歷史風貌的區域,以及國家公園區,也在規定的設置範圍之內。這些規範的目的,主要在於確保民宿設置符合土地使用規範,並兼顧地方觀光發展與文化資產的保護。
台南市的許多老屋集中於市區的舊城區,而當時的《民宿管理辦法》並未將都會區納入可設置民宿的範圍,導致許多想從事民宿經營的人陷入困境。
困境總是會催生出變革的力量,但改變並非一蹴可幾。「上任後,我認為必須鬆綁相關限制,因為如果台南的民宿一直處於非法狀態,既不利於觀光,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現任文化部次長、時任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局長的王時思回憶道,「雖然市府仍須依法對非法經營的民宿進行開罰,但大家內心明白,合法化才是對城市發展真正有幫助的方向。」而在這股推動老屋活化的浪潮中,台南市政府更於2012年公告實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並自2013年起推出「歷史街區及歷史老屋振興補助計畫」,進一步支持這項文化復興運動。
「剛開始,中央對於我們的申請持保留態度,擔心若台南成功,其他縣市可能效仿,引發管理上的困難。我們召開了多次審查會議,但中央始終不願放行,卡關多年、進展非常緩慢。」她說:「儘管鹿港是第一個有類似構想的古都,但台南是正式提出申請的城市,這讓我們成為創新政策的先行者。」
「一定要去風景區或博物館,才叫做觀光嗎?」在多次審查會議中,王時思親自赴中央說明,城市歷史本身就是重要的觀光資產,不應被限縮在特定框架中。她嘗試從修訂《民宿管理辦法》和《觀光發展管理條例》著手,為台南的特殊情況尋求解方。
她強調:「台南如今的面貌不只有都市的現況,而是代表了從古至今、不同時期的鄉野生活,這是一種文化縱深的展示。」這樣的堅持與努力,最終促成了制度的創新。
2016年,終於迎來轉機。中央最終同意,將台南的「雙城區」劃定為觀光地區,以「熱蘭遮城」(現在的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現在的赤崁樓)為雙城概念,將部份舊城區指定為觀光地區。這一措施,終於讓台南的老屋民宿迎來了合法的曙光。
作為第一個突破民宿限制的城市,台南肩負著示範作用。「那時候,許多民宿主動站出來,表明自己是城市的主人。」王時思回憶道:「業者以自律的方式經營,例如制定公約、掛牌認證,建立明確制度。」這種自發性的管理模式,讓台南的民宿展現出獨特性與高度自律,也為整個城市的觀光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在這股自發力量的啟發下,市府也積極提供協助,「像是克服建築限制,例如獨立入口、消防設施等問題,力求合法化。」為了更有效地輔導業者,「市府設立專線電話,舉辦說明會,並邀請民宿協會和消防顧問提供解決方案。」
在許多城市,飯店與民宿常因爭奪客源而處於競爭關係,但台南的情況卻很不同。「飯店和民宿在台南各自扮演不同角色,滿足旅客不同的需求。」王時思提到,飯店提供規模化、標準化的服務,而民宿則讓旅客體驗在地生活的溫度。
「有些旅客喜歡飯店的便利與完善設施,有些則偏好民宿的人情味與文化體驗,這不是相互排斥的關係。」她認為,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多元選擇,才能吸引不同類型的旅客拜訪台南,擴大了整體觀光市場。而這種良性互補的關係,也讓台南的觀光旅遊產業得以更健康地發展。
台南晶英酒店總經理李靖文也曾在公開演講時表示:「我認為旅館與民宿並不是『競爭』關係,應該是『競合』概念,彼此互相學習,攜手打造共好環境,才能找到台南觀光在國際上的藍海策略。我希望的並不是只有台南晶英被看見,我希望的是台南被世界看見。」這種跨越傳統對立的合作模式,為地方開啟多元的旅宿環境,展現了台南獨特的在地凝聚力。
台南雙城地區2016年搶下「全台第一個指定觀光地區」名號後,民宿設立開放,便開始快速成長,2017年原僅舊台南縣地區的6家合法民宿,2024年上半年已達644家,旅宿總數則有910家,截至2023年的營收超過3億元,穩居六都之首。民宿早已是台南特色,每到週末假日常一房難求。
城市的自信才會讓旅人一來再來。隨著老屋民宿在台南蓬勃興起,各種充滿創意的活化方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每一屋,都訴說著獨特的故事。
原本是總鋪師的周榮棠,接手了一間鐵路局的老房子,意外開啟了他的民宿生涯。深知舊城區民宿合法化的重要性,他與帶同業爭取舊城區民宿的合法地位,爾後更擔任起了「台南市民宿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協助處理民宿經營者與從業人員的疑難雜症。
2017年,周榮棠更接手台南著名的二手書店「草祭」,歷經8個月的改造,將其打造成「艸祭 book inn」,成為一處既可閱讀又能過夜的背包客棧,不僅保留書店原有風貌,更為遊客創造了獨特而溫馨的棲居空間。
而成功改造過許多老屋的潘俊元,則是在舊稱「米街」的新美街找到了自己的最愛——一間閒置十多年的破敗老屋「吳記隆發號」。當屋主找上他想簡單整理時,他卻決定自己把它租下來,並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進行精心改造。如今,老屋華麗轉身為一家充滿特色的民宿——「來了」。
除了保存老屋,台南的民宿業者更積極投入在地文化活動。透過舉辦藝文展覽、節慶活動等多元方式,為古城注入新的活力。其中,蔡宗昇和周榮棠自2019年發起的「跨年敲鐘祈福」活動,為台南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跨年慶祝方式,吸引遊客參與與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
由金曲歌王謝銘祐發起的「南吼音樂祭」,成為台南重要的文化盛事。以本土音樂為主軸,凝聚眾多音樂愛好者。而民宿業者則是最忠實的支持者之一,為音樂祭的成功舉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雖然,這些活動雖非純為觀光而生,但是確實為台南的文化旅遊注入了新的動能。
隨著老屋民宿和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它們之間也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良性互動關係。老屋民宿的成功改造和經營,帶動在地經濟與創造新的工作機會。2019年才開始進入民宿行業的蔡喬琳,就已經經營了4家民宿,最近更與合夥人籌劃新的老屋改造計畫。這樣的成功案例,持續激勵更多人投入老屋民宿的經營。
從廣告業轉行的小蔡夫妻,在經營民宿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身為台南人的光榮。尤其在與遊客的交流和互動,從深入了解在地文化與風土民情的過程中,更加堅定了為文化旅遊貢獻心力的決心。
從當年登革熱疫情引發的「蚊子效應」到如今,台南雙城地區合法民宿數量壯麗的景象,這場由蚊子危機催生的變革,不僅讓陳舊的老屋得到了新生,也成為了台南觀光事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擁有超過9萬棟老屋的古都台南,其中經普查有2,400棟具備文化或歷史特色。「年齡超過50年的建築,我們稱為老屋,但這與《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範疇不同。」台南市前文化局長、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解釋,若是文資法中的歷史建築與古蹟,反而可能限制了目前台南老屋民宿的發展彈性。而被定義為「歷史街區的老屋」,反而創造了不同的發展機會。
「老屋的『密集度』是構成台南古都氛圍的重要基礎。」謝仕淵指出,單點式的保存難以產生沉浸感受,但台南的老屋透過由點到面的方式,形成整體街區的概念,才真正展現出老屋氛圍與文化脈絡的關鍵,進而產生獨特的力量與故事。
然而,老屋不能只是靜態保存,它需要注入現代生活的活力。這些建築不僅要維護外觀風貌,內部更需符合現代生活需求,尤其是旅宿機能。對民宿業者而言,在老屋保存與現代化功能間取得平衡,是經營的關鍵。台南突破文資法的限制,成功推動具彈性的歷史建築保存制度,讓這些空間既保有文化特色,又能符合當代需求。
在這樣的基礎上,台南的民宿不僅是住宿空間,更成為文化體驗的載體。每間民宿都帶有經營者的個性與在地故事,反映著台南人對生活的自信與主張。像是重新翻修的燕賓大旅社,主人因為孩子打棒球,特地打造大通鋪空間,方便外縣市的孩子比賽時住宿。這種貼心的設計背後,體現了台南人對生活的熱愛。業者們不只關注外觀設計,更希望透過民宿的故事與經營理念,讓遊客感受在地文化的溫度。
許多人常把台南比作台灣的京都,但台南自有其獨特性。它的成功不僅來自古蹟保存,更源於生活文化的延續與在地人的自信。在地業者如同文化傳聲筒,用自身經歷與家族故事訴說著這座城市的過往,讓文化更具生命力。這樣的發展路徑,雖與國際上許多文化城市相似,但台南獨有的氣質與故事,讓它成為一座無法被複製的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