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孩子頭髮驗出農藥殘留 法國農藥減半政策同樣不敵氣候暖化

農藥減半可說是人類對環境、土地的反思。在最注重環境保育的歐洲,農藥使用量以法國最多,高峰時期一年要用掉近12萬公噸,連帶對農夫、學童產生危害,甚至連鄰近農地的孩子頭髮裡都被驗出農藥。法國在2007年宣布要在2018年達到農藥用量減半目標,並投入大筆經費研究農藥對生態的影響,提倡有機農業;但該政策卻在2015年宣布,要延後到2025年才能達標,原因就是受日益惡劣的氣候變遷影響。

法國自古即是知名的葡萄酒產區,其中位於產量最大的是西南海岸邊的「波爾多」(Bordeaux)。一般來說,容易降雨的產區,越需要噴灑農藥防堵病蟲害;而波爾多因鄰近海洋,降雨多,葡萄也容易受病蟲害影響。19世紀時,一位波爾多大學教授發現將硫酸銅混合石灰的液體,對防治病害有效果,該配方因此命名為「波爾多液」,大量推廣噴灑,是法國依賴農藥的開始。

長期接觸農藥恐導致帕金森氏症 法國列職業病

法國農藥量使用隨著農業發展而增加。依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法國在1999年時農藥用量達11.5萬公噸,是全歐洲用量最多的國家;後來農藥對健康與環境危害漸受重視,法國在2007年宣布農藥減半政策,目標5年內經驗證的有機農場面積,要從2%提升到7%;推動公部門餐廳使用有機產品比例;逐步禁止高危險性農藥,以及減少會影響蜜蜂等會幫助植物傳遞花粉的農藥。目標到2018年時,農藥使用量要比2008年7.9萬公噸減少50%。

但長期使用農藥對法國土地與人民健康的危害已慢慢浮現。2012年波爾多塞加倫大學(Université Bordeaux Segalenthe)的勞動健康環境實驗室(Laboratoire Santé Travail Environnement)發佈了一項自1997年開始的研究,該研究將在法國西南部工作20年以上的900多位農民,分成直接接觸農藥、間接接觸與未接觸等三個組別,並分別進行神經行為測試,包括記憶力、學習力、注意力等。結果發現,直接接觸農藥的農民,在神經行為測試表現較差,顯示長期接觸農藥可能會影響認知功能。法國政府也在當年將帕金森氏症列為職業病,並確認了該病與殺蟲劑使用的因果關係。
 

▲葡萄酒可說為法國的驕傲,也是法國的文化象徵之一,但也讓法國成為歐洲農藥用量最多的國家。(圖/路透)

2013年,法國波爾多專門分析葡萄酒與飲料的EXCELL實驗室,分析了來自波爾多、隆河等數個法國產區的葡萄酒共300多種,結果雖然都低於法國政府規定的葡萄酒農藥殘留量,但其中有高達90%驗出農藥殘留。

2016年,法國國家電視台調查報導節目Cash Investigations(意譯為「直接調查」或「現金調查」)公佈了一部紀錄片,該紀錄片從鄰近波爾多葡萄園的5所學校挑選了20名兒童,採集毛髮後進行化驗,結果驗出了40多種殺蟲劑成分殘留;甚至有一些農藥在法國已經被禁用超過10年,卻還以顆粒形式飄浮在空氣中。紀錄片也揭露,在波爾多所在的吉倫特省(Gironde),兒童罹患白血病的風險比法國全國平均高出20%

2008年喊出10年農藥減半 法國2015年宣布延後5年才能達成

法國政府面對農藥使用問題採取了一系列行動,但進展不如預期。原計劃要在2018年達成的「農藥用量減半」目標,在實施7年後(即2015年),官方發現農藥用量並未顯著下降,因此不得不調整策略,將達標年限延後至2025年,同時設定了一個中期目標: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需減少25%。

為了支持這一新目標,法國政府再推出加強版措施。除了維持原有的4100萬歐元(約台幣14億元)年度預算外,再對國內十三大產區額外撥款3000萬歐元(約台幣10億元),資助農民的轉型。此外,政府要培訓200名專業「種子教師」,負責輔導新一代農夫正確噴藥方法,並逐步禁止非農地(例如道路兩側)使用農藥。

▲法國同樣面對農藥減半政策破功的問題,但仍積極推出應變措施。(圖/路透)

法國政府還加大力度推動農藥節省技術的研發,將示範農場的數量增加十倍;並在全國各地派駐3500名監測員,實時監控病蟲害情況並及時資訊提供給農民。

法國還推行一項實驗計畫,就是要求農藥販售業者要提供化學農藥的取代方法,例如透過機械除草設備或是生物防治資材等取代使用化學農藥,並對業者訂定5年的減量目標,達標者可獲得證書,沒達標會被處象徵性的5歐元罰鍰(約台幣171元)。

一連串政策推行後,依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法國在2019年的農藥用量一度降到5萬4000多公噸,較2008年下降達31%,一度計畫達標;但隨後又再度不敵氣候暖化而提高,截至2021年又回升到近7萬公噸,平均每公頃農藥用量則從2008年的4.07公斤,僅下降到2021年的3.67公斤,距離2025年減半同樣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歐盟則是在2020年公布「從農場到餐桌」計畫,其中一項目標在2030年要將化學農藥用量減少一半,另外高風險農藥用量也要減少一半。歐盟在今年初公布了一項給農民的「工具箱」網站,裡面羅列8種歐盟與國際確立的「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ntegrated pestmanagement, IPM)原則,並整理了1300種實踐作法及效果,包括如何透過輪作、均衡施肥、監測以及使用非化學防治害蟲的方法。歐盟每年都會發布一份報告檢視化學農藥減半的進展,依2023年資料,目前歐盟化學農藥的使用和風險已較2020年減少了6%。
 

▲學者指,農藥減量要靠多種方法,像法國、歐盟的做法都可做為農業部借鏡。(圖/資料照)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說,台灣推動IPM已經相當長一段時間,「從我唸書時就在推了」;IPM的精神要先恢復農地生態,才能吸引害蟲的天敵進駐,其實就是有機農業的作法。但台灣農地長期缺乏休耕與轉型,一但使用化學農藥後就不得不繼續依賴,「就跟嗎啡一樣」,導致台灣推動IPM至今沒有很好的效果。

郭華仁說,要推動農藥減半真的很難,無法單靠一、兩種方法就達到,但像法國這樣多管齊下,我國都可以參考。他舉例,法國規定非農地禁用除草劑,我國在宜蘭縣、台北市、花蓮縣等透過地方自治也都有陸續推動,但仍有許多縣市並未採行,這方面可以持續努力。

台灣農業戒不掉的農藥:氣候暖化讓用量增2.5%,減半之路何去何從?

氣候暖化打亂作物生長 農民仍「看農民曆噴藥」

氣候變遷農藥殘留增加 專家:清洗10分鐘+高溫烹煮可化解大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