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2002)今召開2024年1月份月盤及第1季季盤鋼品盤價會議,會中決議,為反映原物料等成本上漲,同步調高1月份月盤及第1季季盤鋼品盤價,其中月盤每公噸約調高500~700元、季盤每公噸調高500~800元。詳全文>>
中鋼(2002)自行結算11月損益,其中單月合併營業收入298.63億元,合併營業利益12.64億元,合併稅前淨利10.13億元,與去年同期合併虧損27.67億元,已大幅成長137%。中鋼表示,11月碳鋼銷售量為664,600公噸,本年累計碳鋼銷售量為7,139,032公噸。詳全文>>
中鋼(2002)昨晚於小港廠行政區舉辦52週年廠慶活動,請來不少大咖藝人助陣,由於先前遭逢鋼市不佳,董事長翁朝棟勉勵在場員工,今年截至11月,全廠區生產成本降低高達83億元以上,自結數已獲利,優於最艱困的2020年,同時很高興員工已經在12月5日領到10月獲利的產銷獎金。詳全文>>
中鋼(2002)建廠初期由於所需用的耐火材料全部仰賴進口,為穩定耐材供應來源及品質,中鋼於40多年前即開始推動耐材國產化政策,經過與國內廠商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國產化耐材替代進口比例已達70%以上,貢獻台灣耐材產業年產值達新台幣36億元。詳全文>>
中鋼(2002)在區域能源整合及廠外資源化網絡方面成果豐碩,將水資源及再生能源也納入實踐循環經濟範疇。其中,水循環再利用方面,中鋼以節約用水(Reduce)、多層次串級回收再利用(Reuse)、回收處理循環再使用(Recycle)及新興水源取代原水(Replace)之4R策略推動節水工作,廠內製程用水可逐級使用5至6次,回收率高達98.5%。詳全文>>
ETF投資人數逾118萬、規模排名第三大的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本周展開成分股調整,也影響投信的進出情況,根據統計,今日投信買超前2檔聯電(2303)、統一(1216)也就是00878此次新增成分股,至於賣超前3位開發金(2383)、中鋼(2002)、宏碁(2353),此3檔也是被認為00878此次刪除的個股。詳全文>>
中鋼(2002)為國內最大一貫化作業鋼廠,為台灣各項基礎建設、產業發展與國防工業提供所需的鋼鐵材料,近年來持續研發精緻鋼品及相關技術,帶動台灣產業升級轉型。在工業領域不可或缺的液壓系統設備及技術上,中鋼推動國產化及智能創新成效卓越,已累計節省新台幣逾3億8000萬元的營運成本,也於廠內建置全台首座「液壓伺服磨潤技術中心」,對內提升廠內液壓系統自主設計及檢修能力,對外展開技術服務,促進台灣液壓產業欣欣向榮。詳全文>>
為鼓勵事業單位積極推動自願減碳工作,經濟部自2005年起辦理產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及減量績優廠商遴選作業,中鋼(2002)去年合計提列包括第一熱軋工場加熱爐更新、小鋼胚工場加熱爐改善能耗等總計多達226件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方案,經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查訪確認年減碳量高達80,580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208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捕碳量。詳全文>>
台積電(2330)10月營收意外亮眼,本周股價上漲逾4%,飆漲至580元,創7月以來高點,但可能因「高處不勝寒」,股東人數單周下滑3.4萬人,至昨(17)日股東人數降至122萬5855人,相較實施庫藏股中鋼(2002)本周股東人數雖也下滑,但減幅有限,股東人數達122萬9662人,今年以來首超過台積電,站上上市櫃股東最多人數的個股。詳全文>>
中鋼(2002)公布10月自結獲利,其中,10月營收290.52億元,月減1.37%、年減10.29%;合併營業利益5.17億元,月增41.28%,年增127.79%;合併稅前盈餘8.23億元,月增60.20%,年增156.84%,創5個月新高。詳全文>>
中鋼(2002)因應全球低碳大趨勢,攜手鋼鐵下游產業共同減碳,生產符合碳中和宣告的鋼材與下游產品。今年選定「線材」及「熱軋鋼捲」兩項鋼品,先由中鋼示範產製碳中和鋼材,再供應晉禾及盛餘鋼鐵,由客戶依循相同宣告模式,最終生產符合碳中和的下游產品及泛冷軋鋼材。詳全文>>
中鋼(2002)上周股價盤中來到23.5 元,再創低點,且也是近三年新低,雖近一周反彈,公司決議實施庫藏股,預計從下周一(6日)起二個月內買回自家股票15萬張,這也是中鋼史上第四次出手買回庫藏股。詳全文>>
中鋼(2002)長期穩定供應國內業者物美質佳、種類齊全以及交期短的優質棒線鋼材,其中下游業者所加工製造的「手工具產品」享譽全球,不僅品質優良且交期迅速,每年可創造逾新台幣1,300億元產值,出口值高居全球前3名,為台灣博得「手工具王國」美名。詳全文>>
在全球車市復甦之際,中鋼除了致力開發及推展先進高強度汽車用鋼材外,也協助集團旗下中鋼鋁業深耕高強度汽車用鋁合金,採取鋼、鋁分進合擊的加乘效益策略,實現汽車減重節能。中鋁近期已成功開發一系列烘烤硬化型6000系鋁合金,其表面品質、成形性、彎曲性、抗自然時效硬化和高烘烤硬化等五大品質特性深具國際競爭力,目前順利打入北美汽車供應鏈,迎來車用鈑金鋁材銷售商機。詳全文>>
全球節能減碳趨勢下,各大車廠為降低碳排及提高電動車續航力之需求,積極投入車體輕量化發展,中鋼順應此趨勢,成功研製開發第三代先進高強度汽車用鋼980TT,不但抗拉強度大於980MPa,超越核動力潛艇用鋼等級,而且鋼材伸長率亦超過20%,延展性是同等級傳統鋼材的1.3倍,有效解決過去高強度汽車用鋼所面臨的不易加工問題。詳全文>>
由於當前國際鋼價呈現震盪築底態勢,惟近期全球地緣政治衝突頻傳,引發通膨復燃疑慮,所幸下游去庫存接近尾聲,考量原物料價格高漲墊高鋼廠成本,並兼顧下游接單出口競爭力,因此中鋼指出,秉持「順勢、合宜、穩健」的一貫訂價原則,11月盤價以平盤開出,凝聚上下游信心,與客戶攜手渡過市場調整期,共同努力營造鋼市穩定向上契機。詳全文>>
中鋼(2002)集團在生產過程中利用可循環再利用,加工製造成「軟磁材料」、「硬磁材料」及「旋磁材料」,力助中鋼集團另以磁性材料跨入電動車、車用充電樁、直流無刷馬達、低軌道衛星、無人機、雷達、通訊及半導體設備等多領域供應鏈。詳全文>>
中鋼(2002)自行結算9月自結損益,其中單月合併營業收入294.59億元,較上月305.5億元略為衰退3.6%,受惠毛利提升及礦業投資股利入袋,合併營業利益3.66億元,合併稅前淨利5.14億元,則較上月的4210.7萬元大幅成長1120.53%。詳全文>>
中鋼(2002)今指出,公司是國內最大的一貫作業鋼廠,為台灣各項基礎建設、產業發展以及國防工業的自主製造,提供所需的關鍵材料,近幾年陸續完成超強韌軍用船板鋼及抗彈鋼板開發,協助潛艦國造與雲豹甲車專案順利推動,在國防產業鏈用鋼需求扮演重要關鍵角色。詳全文>>
中鋼(2002)響應政府國防自主政策,成功開發厚度僅0.2 mm的新世代無人機馬達專用電磁鋼片,使用該馬達用鋼的無人機近日順利通過國防部的驗證測試,可大幅提升無人機的乘載力與續航力。詳全文>>
中鋼(2002)近年來受到鋼市急凍,營運遭遇逆風,董事長翁朝棟給員工信也坦言「建廠以來的最大挑戰」,導致股價疲弱,昨收在25.25元,下跌0.2元或0.79%,續創2年半來的新低價位。不過,中鋼股價越跌投資人越買,不怕存股變存骨,最新統計股東人數121萬創下新高。詳全文>>
財政部長莊翠雲10月2日將率所屬機關首長赴立法院財委會,進行業務報告並備質詢。據今天出爐的報告內容,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預算數2647億元,累計實收數163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87億元,達成率61.6%,主要是中央銀行盈餘、國家發展基金賸餘繳庫數,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28億元、10億元,但預算達成率僅約6成。詳全文>>
中鋼董座翁朝棟才喊出今年為「營運最大逆風」,但在9月25日OECD舉辦的鋼鐵論壇中,世界鋼鐵協會(worldsteel)報告,鋼鐵業各項利空皆已反映,不利因素開始消退。下半年汽車業產量已回升,加上近期中國房市回穩,美、中歐等主要經濟體製造業 PMI 谷底反彈,預示鋼鐵業谷底已過,明年鋼鐵業榮景可期,預計將在10月發布的 SRO(短期需求預測)中上修明年鋼鐵需求。詳全文>>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在公司內部信中指出,今年營運面臨史上最大的挑戰,引發投資人恐慌性賣壓,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老謝)以「中鋼翁朝棟董事長的震撼教育」解讀鋼鐵產業現況,老謝表示,翁朝棟勇於任事,這次公開要求員工面對史上最大挑戰,顯然他已經預見鋼鐵產業未來可能的肅殺。 詳全文>>
中鋼(2002)受到董事長翁朝棟內部信一句「最大逆風」言論影響嚇壞投資人,引爆外資重砍1.48萬張居上市公司之首;八大官股行庫則聯手砸1.17億元買進4612張大力送暖,使中鋼成為八大行庫在上市單一個股買超榜首。詳全文>>
中鋼(2002)致力推動「數位轉型」提升企業競爭力,已自行開發AI研發團隊並開發27個AI模組,精準掌握高爐狀態及即時調適生產,每年可降低成本2.35億元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1.134萬公噸,同時自行開發盛鋼桶AI影像辨識系統,可以達到98%以上的正確辨識率,大幅增進煉鋼製程效率。詳全文>>
中鋼(2002)今年營運受全球不景氣影響,鋼市急凍使得業績表現不如預期,董事長翁朝棟昨也親自發信勉勵員工要「臨淵履薄、瞭溪過嶺做英雄!」,今開盤後股價最低來到25.3元,下跌0.75元或逾2.5%,表現相對類股疲弱。詳全文>>
中鋼(2002)今年營運遭遇逆風,董事長翁朝棟今寫給中鋼同仁的一封信,以「臨淵履薄、瞭溪過嶺做英雄!」為題勉勵同仁,他坦言目前面臨建廠以來最大挑戰但深信「,在全體同仁全力以赴、竭力拼搏下,我們必可突破困境,朝著力拼第4季以及全年營運轉虧為盈的目標邁進,再次展現我們中鋼人勇於承擔的使命感與堅持到底的韌性。」詳全文>>
中鋼(2002)8月扭轉單月虧損局面而出現獲利,自行結算112年8月合併營業收入305.5億元,合併營業利益2.85億元,合併稅前淨利4210.7萬元。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