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分析公司(英語:Cambridge Analytica;簡稱CA),是一家進行資料探勘及數據分析的私人控股公司。2018年3月以不當取得5000萬Facebook用戶數據而聞名。醜聞曝光後客戶和供應商大量流失、內外部調查和訴訟費用不斷上漲,2018年5月2日劍橋分析公司宣布「立即停止所有營運」,並在英國和美國申請破產。(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 Inc同意支付7.25億美元達成集體訴訟案和解,該訴訟指控臉書(Facebook)允許劍橋分析等第三方單位取得用戶個資。詳全文>>
眼前熱鬧滾滾的美國政局,隱然的對抗方興未艾;但另一齣的關鍵戲碼,正凌空而出。答案就是臉書與蘋果隔空開戰,主因就是蘋果iOS的新隱私規範,將限制業者的廣告投放,引來臉書高度不滿,兩大科技巨頭互批,對於全球科技業的影響為何?則值得眾人關注。詳全文>>
舉世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最終結果尚未完全出爐,但是根據目前已經開出絕大多數選票的佛州、喬治亞,和北卡等關鍵搖擺州來看,現任總統川普守住白宮的機會相當大。為什麼川普又能再次有機會靠著隱性選民翻盤成功,除了選前衝刺的造勢活動之外,更關鍵的,其實是再次透過資訊戰催化選民成功。詳全文>>
2020總統大選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談到自己被貼「草包」標籤,韓國瑜表示:對手使用「劍橋分析」骯髒選舉策略,甚至還略帶一點怒意說:「要界定一個草包、一個人,有沒有才華、聰明有一百多種,誰能隨便批判別人是草包,何況我是選總統,現任高雄市長,居然會被說是草包,想想看這不是非常荒謬」。詳全文>>
社群網站龍頭臉書(Facebook)正因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竊取用戶個資的醜聞事件,面臨來自全美範圍內用戶提出集的體訴訟索賠。美國聯邦法官周一(9日)諭令臉書必須面對全國尋求損害賠償的大部份訴訟案,並稱臉書對隱私的觀念「錯得離譜」(so wrong)。詳全文>>
臉書周四(24)盤後發布第一季財報,由於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自上月開始就用戶隱私問題對該公司展開調查,臉書預估將遭罰30億至50億美元,因此事先提列相關資金因應,使其第一季獲利受衝擊。不過財報公布後,投資人對個資外洩調查結果的疑慮也稍有緩解,帶動臉書盤後股價一度飆漲逾10%。詳全文>>
《華盛頓郵報》14日報導指出,美國政府正在和臉書(Facebook)進行和解談判,全因臉書先前在隱私方面發生失誤,和解金額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詳全文>>
臉書(Facebook)今年可說是醜聞不斷,除了年初非常嚴重的劍橋分析事件外,近期又遭外媒《紐約時報》踢爆有150家企業與臉書達成協議,出現侵害用戶隱私的情形。而對於這樣的指控,臉書官方則緊急發出新聞稿滅火。詳全文>>
在劍橋分析公司醜聞和上週五駭客攻擊事件之後,你可能因此生氣而決定刪除 Facebook 帳號,但臉書公司給你額外的時間考慮,希望你改變主意。詳全文>>
日前臉書(Facebook)公司傳出未能阻止個資流入政治顧問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手中的醜聞,這可能導致他們在英國被罰款50萬英鎊(約新台幣2000萬元)。詳全文>>
「#deleteFacebook」一度成為熱門字眼,但或許從未實現過。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ComScore 數據顯示,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劍橋分析醜聞,臉書用戶並沒有大舉離去,北美用戶反倒是止跌回升,廣告商業務受眾也跟著提升。詳全文>>
繼本月2日宣告停止營運後,臉書個資外洩風暴核心、曾幫2016年川普競選陣營工作的「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17日晚間主動向紐約法院遞交文件,依照破產法第7章聲請破產。詳全文>>
臉書到底是如何運行呢?「透明度」是該公司近期著重的要點,一方面劍橋分析醜聞重創臉書形象,再者數據使用與言論管控也是備受矚目的議題。臉書今日公開首份透明度報告,從去年 10 月到今年 3 月,數據顯示一共刪除超過 8 億篇違規貼文。詳全文>>
身陷劍橋分析醜聞案,臉書亟欲擺脫負面形象,面對 AI、VR、AR 不同全新領域的挑戰,眾家科技公司都搶著趁機擊敗臉書。為了重振腳步,臉書本周二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內部改組,將所有團隊分成三大部門,除了將業務責任劃分清楚,更與內部的人事風波有所關連。詳全文>>
據《彭博社》報導,臉書最近幾周展開調查,探求消費者對於付費版本的意願,公司希望得知是否能刺激更多新用戶加入。祖克伯(Mark Zuckerberg)上月前往美國國會質詢,就曾透漏付費版本的想法,若臉書真的推出無廣告的付費版本你買單嗎?詳全文>>
英國數據分析業者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2日宣布停止營運,發言人米契爾(Clarence Mitchell)說,該公司一直面臨著「毫無根據」的指控,導致所有客戶與供應商流失,他們將在英國與美國聲請破產。然而,劍橋分析的一名匿名前員工說,他相信這家公司會繼續以「其他化身」的方式出現。詳全文>>
今年三月臉書爆出有史以來最大的資料外流醜聞,在該事件後的第一份財報卻持續開出紅盤,暫時不受影響,營收、淨利以及活躍用戶都有顯著提升,一方面顯示廣告主對於臉書平台深具信心,其次則是「#DeleteFacebook」的聲浪似乎還沒有打擊臉書,去年首次下滑的美加用戶數,本季也止跌回升。詳全文>>
還記得最初使用臉書的驚奇與感動嗎?朋友會在動態牆上分享生活趣事,每當生日時,總會被滿滿的祝福洗版,現在所有一切都改變了,尤其是當劍橋分析醜聞爆發後,用戶開始產生警戒。為擺脫負面形象,臉書於 YouTube 上傳 60 秒的道歉影片,誓言要讓用戶再次於團聚。詳全文>>
為了對應歐盟制定的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臉書針對隱私條款進行更新,本該視為挽救劍橋分析醜聞案件的機會,作法卻引來不少外媒質疑,認為安全更新漏洞百出,存在不平等的要求,更懷疑臉書是否在規避 GDPR 的責任,根據區域制定兩套完全不同的隱私標準?詳全文>>
近日 Facebook 因 8700 萬使用者個資外流事件,引發不少全球民眾恐慌,而 Facebook 創辦人暨執行長馬克・祖克伯更還因為此案,在日前前往美國國會聽證會,接受參議院質詢。為此 Facebook 表示讓使用者資料外流感到抱歉,更提供了網頁查詢的功能,讓民眾可以自行查看資料是否遭到劍橋分析使用。詳全文>>
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繼10日赴美國聯邦參議院作證後,11日再赴眾議院接受議員質詢,回答有關臉書用戶個資外洩一事的相關問題。另一方面,臉書昨日發表聲明表示,將提供獎金鼓勵用戶檢舉濫用個資的應用程式。詳全文>>
臉書涉嫌侵犯用戶隱私,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10日出席美國聯邦參議院聽證會,在接近5個小時的過程中接受44位參議員的質詢。不過參議員顯然對臉書缺乏了解,亂槍打鳥般的許多問題並未打到痛處,加上祖克柏有備而來,讓他最後能全身而退。詳全文>>
臉書創辦人暨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美國時間10日出席國會聽證會,接受44位參議員拷問「洩密門」5小時。不過,CNN指出,祖克柏顯然「毫髮無傷」,臉書股價收盤甚至大漲4.5%,創下2年來單日最大漲幅。《美聯社》則報導,有些祖克柏事先準備的尖銳考題根本沒用上,包括他是否要辭職等。詳全文>>
臉書創辦人暨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美國時間10日出席國會聽證會,為「洩密門」道歉。如同9日公開的書面證詞,他一開口馬上向所有人道歉,「是我的錯,我很抱歉」。不過,祖克柏說,「我認為臉書是安全的,我和我的家人都有用」。面對兩黨議員輪番拷問,他多次以「不清楚」、「稍後回覆」回應敏感提問。詳全文>>
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在美國時間10日出席國會聽證會,就臉書用戶個資外洩醜聞問題接受議員質詢,一如9日公開的書面證詞,他一開口馬上向所有人道歉「都是我的錯,我很抱歉」,畢竟臉書是由他創辦並營運至今,發生這樣的事情自己責無旁貸,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再給團隊一些時間完成所有必要的改變,他們會努力把一切做好。詳全文>>
Facebook 執行長馬克・祖克伯於美國時間 4 月 10 日前往美國國會,出席參議院商業及司法委員會聯合聽證會,為近日爆出的個資外洩事件作出說明。祖克伯在聽證會當中再次向外界致歉,表示對於用戶個資保護不力感到抱歉。詳全文>>
臉書(Facebook)遭到英國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違法蒐集、利用8700萬用戶的個資,還轉賣給第三方,藉此操作政治風向。人稱「邪惡博士」(Dr. Evil)的劍橋分析創辦人暨CEO尼克斯(Alexander Nix)被停職後就消聲匿跡。外界試著了解這位神秘的英國人,但英國媒體、國會議員和前員工對他的描述卻不盡相同。現年42歲的尼克斯到底是位科技天才、007電影中的反派,還是個大騙子?詳全文>>
臉書遭到英國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違法蒐集、利用8700萬用戶的個資,引發大眾不滿與恐慌。然而,《路透》記者柏金(Tom Bergin)發現,這些資料探勘公司擁有的個資很可能錯誤百出。根據資料探勘公司Acxiom的資料,柏金今年57歲,有一個30歲的老婆、一個頗新的熱水瓶、一台復古電視、一輛汽油車,沒有小孩。事實上,這些資料都是錯的,但如果你從Acxiom購買這些資訊,可能就會信以為真。詳全文>>
臉書遭到英國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違法蒐集、利用8700萬用戶的個資,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甘迺迪(John Kennedy)表示,臉書可能需要立法監管,以解決各界對於隱私和外國政治宣傳醜聞的擔憂。他說,「我不想傷害臉書,我不想監管他們到半生不死的狀態。但我們有個問題,我們被承諾的數位烏托邦埋著許多地雷。」詳全文>>